一个非洲女孩,自称中国人的后代

一个非洲女孩,自称中国人的后代

00:00
09:50

作者:令狐空

初闻,竟有如此奇事。细想,一切理所应当。

2004年,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收到了一封特别的信件。

“大使先生,我叫姆瓦玛卡·沙里夫,是肯尼亚人,同时也是半个中国人。我是郑和水手的后代,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想回中国去看看,这也是我祖先们的愿望,希望您能为我提供一些帮助!”

肯尼亚女孩,郑和水手的后代,怎么听都感觉奇幻。

但当年的郑和船队,确实到过肯尼亚的马林迪和蒙巴萨,留有后裔并非不可能之事。

郭崇立大使对此高度重视,马上联同专家前去探访。

一位妇人见到他们后,激动得热泪盈眶,“终于见到中国人了!”

● 郭崇立

这位妇人,正是写信女孩的母亲。这家人的肤色比当地人更浅,眉眼间有东亚人的特征,看到大使一行人就像是见到了远亲。

他们热情地招待来客,激动地讲述祖先的故事,还展示了世代相传的青花瓷碗。蓝天下的汹涌波涛,一下子回到了600年前。

公元15世纪初,郑和率领船队经过肯尼亚时,由于遭遇风浪,有两艘船在帕泰岛附近的海域沉没。20多个船员九死一生地登上了帕泰岛,休整之后等待时机重返家园。

● 帕泰岛是肯尼亚拉穆群岛最大的岛屿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的中间地带,当时处于非常蒙昧的阶段。

乍逢不速之客,岛民们非常警惕。船员们远远住在海边,自力更生足衣食,与岛民们友好相处,还顺便击杀了“怪兽”。

当时丛林中有条巨蟒,皮糙肉厚独霸一方,经常攻击牲畜和百姓。当地人的武器非常原始,只有木棍和石块,根本无法奈何对方。

来自大明的水手们,提起大刀和长矛,又设置了一个陷阱,干脆利落地解决了巨蟒。从此,这些外地人赢得了岛民们的信任。

在认识到回乡无望后,船员们定居在岛内结婚生子,深刻影响了当地人的文化及习俗。帕泰岛不仅有明朝风格的建筑,还出现了筷子、炒菜、擀面杖等新鲜事物。

● 肯尼亚拉穆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瓷器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带着无法返回故土的遗憾,船员们再三叮嘱儿女,别忘了遥远的东方故国。

在世代相传之中,这群人谨记着中国人的身份。那个写信的女孩沙里夫,正是听外祖父讲述的往事。

● 沙里夫

郭崇立等人看到他们的面部特征,又听完他们的故事,已经断定女孩所言非虚。后来又经过DNA鉴定,发现这家人确实有中国血统。

郭崇立勉励女孩好好读书,一定帮她争取留学中国的机会。女孩也不负期望,朝着梦想砥砺前行。

女孩沙里夫,出生于帕泰岛的西尤村。她在家中排行第四,上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下面还有一个弟弟。

爸爸是当地人,妈妈是中国后裔,后来两人离异,妈妈靠卖早餐养活子女。从小听祖先故事长大的沙里夫,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非常想到祖先生活的土地看一眼。

更巧的是,在她家附近有一家中医诊所,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她的心里也渐渐生出了一个梦想,当一名造福乡里的中医。

但肯尼亚的经济状况实在太糟了,出国远游难如登天,连上学都很困难。两个姐姐都早早地嫁人生子,哥哥则在种地,只剩下她和弟弟读书。

● 谢里夫一家

家里的条件相当困难,但沙里夫坚持读高中,以打工的方式挣学费。好在妈妈深明大义,支持女儿读书。

为了抵达中国,成为中医,沙里夫还苦学中文。但从非洲远飞中国谈何容易,灵机一动间,她想到了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于是写了一封求助信件。

在大使的鼓励下,她更加勤勉地读书,肯尼亚中国后裔的故事,也在当地传播开来。一支外国考察队还慕名前来,结果不小心打碎了她家祖传的青花瓷碗。

这家人太过朴实,也没有索要赔偿。尽管青花瓷碗成为了碎片,他们还是妥善保管,不忍心丢弃祖先遗留的物品。

2005年4月份,南京电视台《郑和下西洋》摄制组,在沙漠中行走了两个多小时,专程跑到沙里夫的家实景拍摄。

沙里夫热情地招待“同胞”,无限惋惜地展示了已成碎片的青花瓷碗。摄制组成员取出万能胶,将碎片粘合起来,成功复原了祖传的物品,惊得小姑娘喜极欲泣。

在摄制组的请求下,羞涩的她用东非土语唱了一首歌,祝福亲人们愉快安康。她把中国人当成同胞,而中国也向她展开了怀胞。

“非洲出了一个中国女孩”的消息,在当地华人社会引起广泛关注。一位生活在肯尼亚的中国籍医生,决定资助沙里夫读完高中,希望她能成材,为中国人后裔争光。

后来又在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的推动下,沙里夫成功申请到了公费留学的名额。

高中毕业后,她终于飞到了魂牵梦萦的中国。

2005年7月,正值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19岁的沙里夫来到了郑和船队的出发地南京,参观了南京宝船厂,完成了对先祖的致敬。

后来她又到达了江苏太仓,郑和船队正是从太仓刘家港扬帆启航,远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说起来也非常奇怪,当我到达太仓后,顿时感觉当地的人格外亲,当地的水格外甜,仿佛太仓就是我的家。”

她传奇的经历,吸引了多家媒体采访,被称为非洲的“中国女孩”。许多太仓百姓,也把她当成了远方的亲人,积极提供各种帮助。

得知她想成为中医后,许多太仓朋友为她联系学校。最终在多方的支持下,她就读于南京中医药大学,还作为新生代表发言。

有感于太仓百姓的热情,她把太仓当成了第二个家,每年春节都到太仓和“家人”们一起过。她还为自己取了个好听的中文名字——夏瑞馥。

暑假期间,她便在太仓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实习。首次将知识转化为实践难免紧张,许多病人安抚她莫慌张,非常认可和喜欢这名“洋中医”。

为了习得精湛的中国医术,她在完在本科学业后又继续攻读研究生,并前往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深造,成为了妇产科博士。

2018年,在获得博士学位后,32岁的夏瑞馥决定返回肯尼亚,在家乡开一家中医诊所,为当地的乡亲服务。

“我的先祖曾经拯救了一整个村子的人,我也要将治病救人的知识,带回到肯尼亚。”

在她看来,这是对郑和船队当年非洲和平之旅的最好纪念。

返回家乡后,夏瑞馥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医生,帮助许多人摆脱了病患。有位罹患中风的村民Mansur Ile,便在她的治疗下完全康复。

● Mansur Ile

今年9月份,她还返回了第二故乡江苏太仓,参观了中药种植园,并拜访了当年在中医医院实习时的老师。

● 夏瑞馥参观太仓中药植物园

不知不觉之间,她成为了中肯友好的使者,让许多肯尼亚人迷上了遥远的中国。

而中国与肯尼亚的交往,源远流长。

当年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从古麻林国带回了一头神兽。永乐皇帝看到后激动莫名,这不就是传说中的麒麟吗,赶紧唤来画师挥洒丹青。

根据现在专家的研究,古麻林国大概就在肯尼亚的马林迪市一带。而所谓的神兽麒麟,其实就是长颈鹿。

2017年,由中、美、肯三国专家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宣布了一项重大考古结果,为郑和船队抵达肯尼亚的记录提供了证据。

他们在肯尼亚拉穆郡曼达岛,发现了3具具有中国血缘的人骨遗骸。利用碳14测年技术,其中一人正好生活在郑和下西洋时代,另外两人则稍晚一些。

● 曼达岛考古遗址现场。图片来源:新华网

除了夏瑞馥之外,西尤村还有大约30人坚信自己是中国水手的后裔。他们有的懂草药,有的会编织渔网和竹筐,这些都是中国的绝技。

进入现代以来,两国于1963年建交,中国为肯尼亚援建了卡通都医院、莫伊国际体育中心、玉米粉加工厂等项目。

近年来的“一带一路”,更是让肯尼亚的经济充满活力。2017年5月,中国帮助肯尼亚建设了连接首都内罗毕和第二大城蒙巴萨的蒙内铁路。

这条长约480公里的铁路,创造了46000个就业机会,每天运送近7000名乘客和约18000吨货物,是肯尼亚效率最高的基础设施。

除此之外,还有内罗毕快速路、环球贸易中心等重大项目,书写着中肯的友谊。

● 蒙内铁路

2022年,中肯贸易总额85.2亿美元。肯尼亚是中国在东非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肯尼亚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时光如水,往事随风。但再强的风,也吹不走有生命力的往事。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600年星移斗转天地换,不变的是和平与助人的心愿。

这种不掠夺他人的国际友谊,才值得世代流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