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回应孩子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父母回应孩子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00:00
09:08

1、 

周末天气不错,秋高气爽的,便约着闺蜜一家去公园搭帐篷。

再准备一些吃的喝的,孩子们撒欢地玩,饿了渴了来吃点喝点,累了就进帐篷歇一会。

大人们坐在风景怡人的公园里聊聊天,这倒是一个很不错的遛娃的方式。

我和闺蜜家长里短也聊累了,各自扒拉手机玩一会。这时,孩子们拿着一个盒子回来,神秘地问我们:“让我们猜一猜盒子里装着什么?”

我猜是一只虫子。

他们摇摇头。

闺蜜的女儿,提着盒子到她面前,让她也猜一猜。

可闺蜜根本没有任何的反应,被女儿催急了,只嚷了一句:“一个破盒子,有什么好猜的,自己玩去,别来烦我。”

闺蜜的女儿悻悻的,有点尴尬,为了缓解一下气氛,我只能自告奋勇,继续猜盒子里的东西。

猜了好几次都没有猜中,我让孩子们给我一点提示。

有的说:“生活在水里”,

有的说:“它会蹦”,

有的说:“有四只脚。”

我立马明白了,是小青蛙。

猜中的那一刻,孩子们和我都很开心,他们还分享着捉小青蛙的过程,特别的有趣。

孩子们走了后,我提醒闺蜜以后多注意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孩子兴致勃勃地让她猜盒子里的东西,她不理不说,反而还呵斥孩子,这样对孩子可不好。

闺蜜不以为然,说平时上班那么累,周末还特意带她出来玩,对她还要怎么好?

其实,不仅是闺蜜,也有不少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很不注意方式。

殊不知,父母回应孩子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2、 

有的父母是毫无回应的。

当孩子告诉父母一件事时,

父母没有任何的回应,不搭不理。

当父母告诉孩子一件事,

孩子说了赞同的话,逗得父母开心。

在这种关系里,孩子变成了父母的玩具和附属品。孩子说了什么,父母不在意。只有父母说了什么,孩子附和着,父母便喜欢。

这说明在孩子和父母之间,父母才是行为发起者,只有孩子按照父母的预期去回应,才能得到认可和回应,可这样便会导致孩子出现“假自我”。

正所谓,没有回应导致“假自我”。

孩子的感受长期被忽略,他们说话和做事都会围绕着父母的需求,主动压抑自我,学会一套取悦父母的方法,与父母建立了一种“没有自我”的关系。

“假自我”的孩子,长大成人后,看似“情商高”,有良好的社交能力,能适应各种人际关系,其实是无法融入社会的。

因为他们都是在压抑自我的感受,是空虚的“假自我”,无法和其他人产生真正的关系。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某个人很宅,不爱出门和人交流。其实,这种人就是严重的“假自我”的人,日常生活中必要的社交,已经消耗了他们的能量。

因为在与他人相处时,“假自我”的人,会很在意别人是否喜欢自己,如何看待自己。

然后,会努力地做出一个“好我”的形象,压抑“坏我”的想象,这个过程是很消耗能量的,所以他们再也没有别的多余的能量再去消耗,只能选择逃避。

甚至,在两性关系上,“假自我”也无法与伴侣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反而经常会太在意对方的感受和看法,弄巧成拙。

3、 

有的父母是有回应的,但是,这种回应却是“不相干”的。

孩子跟父母说的是A事,可父母回应的却是B事,内容根本不相符,这样的回应会导致孩子有“抛弃感”。

有人认为,只要离开孩子,没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才是抛弃。实际上,即使和孩子在一起,没法用心去沟通,这都会让孩子有抛弃感。

在小区里,孩子遇见了   可爱的小狗,和妈妈分享:“妈妈,你看这只小狗好可爱。”

可妈妈的回应却是:“离它远一点,它会咬人。而且,狗身上有很多寄生虫。”

看似妈妈回应了孩子,可这回应的内容,和孩子说的话,压根不相干。

存在主义精神病学家莱因把父母这种和孩子关注内容完全不相干的回应称为“无关乎反应”,这种反应会让孩子有一种巨大的虚无感。

因为自己关注的点,和父母的点不一样,他们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内心会有一种自我支离破碎,让孩子有“存在性焦虑”,患上了“被抛弃创伤”,甚至,连“假自我”都无法形成。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孩子童年有一种抛弃感,在成年后极容易形成边缘性人格,这种人格可是让心理学家都很棘手的一种人。

因父母不当的回应方式,让孩子童年有抛弃感,那么,在成人后,他们在两性关系中,也会患得患失。

在联系不上伴侣,或者伴侣不在身边,便会很焦虑,会不停地打电话,想方设法地联系对方,潜意识里还是因为感受不到情感的存在,触发了内心的焦虑,内心那个抛弃感又涌上来了。

正所谓,童年的不安会伴随人的一生。

4 、

除了没有回应、错位回应的,还有一种回应的方式,便是反人类情感。

何为反人类情感?

说的便是与正常人的情感反应是相悖的。

孩子明明说了一件高兴的事,可父母的回应方式却是正好相反的。

明明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可他们却很扫兴。

孩子说自己踢球进了门,

妈妈却说,你要是学习有这个劲头,就好了。

孩子说饭菜很好吃,

妈妈却说,吃那么多,长得跟猪似的。

孩子说哪个公园很好玩,

妈妈却说,那儿有河,不安全。

不管孩子说什么,父母反人类的情感回应都是把一切逆转成压抑的,痛苦的。

这种打压和反驳,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的情感被漠视,信心也被打击全无。这样被回应的孩子,在长大后,即使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去做某事,可转念间,自己又会否定自己,因为童年的他们就是这样被否定的。

孩子小,在他们眼里,父母就是最信任的人,所以父母回应的方式,关乎着他们的成长,以上的三个坑,父母们一定要绕道而行,避免给孩子造成无法逆转的伤害。

启学之家,让我们因为爱和梦想,一起前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