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1975年首次出版时,认识上关注的主要焦点仍是主观性,即感觉。这个焦点是1960年代的传统,起先是对此前的理性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必要回应。
事实上,它宣称“人不是机器”。他们不只是其全部心理的总和。他们还有希望、梦想和感情。
任何两个人都不是完全一样的——每个人观察世界时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特有的方法。而且,人类忽视这种主观方面的任何一个观点都是一种扭曲。但是,尽管有这种价值,对感觉的这种关注也走得太远了。它像许多其他运动一样,开始作为对一种极端观点的反应,后来其本身变成了一种极端的观点。这种极端主义是忽视思考的结果。
本书的意图即是为了弥补这一疏忽。第一版的导论对其理论基础的解释如下:对主观性的强调是为了纠正危险的过度简单化。但正是这种 回应不能长期地避免造成一种更糟糕的情形——对思考的忽视。
之所以糟糕,有两个原因。首先,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操纵的时代。大量叫卖广告和政治煽动者随时都准备好丰富的心理资源,利用我们的感情和下意识的需要来劝说我们相信:肤浅就是深刻,伤害就是有益,邪恶就是美德。而且感觉对这种操纵特别难以抵抗。
本书作者文森特·鲁吉罗,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一位退休的荣誉教授。他在大学里从事思维教学工作几十年,写了关于批判性思考的教科书,还促进了思维课程标准的确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