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交往理论

精神交往理论

00:00
03:02
精神交往理论(背诵)
(1)理论概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生产,即生产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此相应的是物质交往活动;一类是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生产,与此相应的则是精神交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构成了人类生产活动的总体,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则构成了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
(2)精神交往理论对传播学的意义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理论为确立科学的唯物主义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我们不能孤立地考察传播,而应该把它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中加以考察;我们也不能抽象地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而应该把它放在具体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
①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在现代传播学当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并没有多大差异。
②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作为理解人类传播现象的基本出发点,可以克服既往传播学研究,特别是行为主义传播学研究视野的局限性,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
③精神生产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精神交往关系也与一定阶段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因此,考察人类传播活动首先要考察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的制约;其次,也要考察人们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
④精神生产的产品在现代社会更多地表述为信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行业叫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或内容产业。作为产品,信息也凝结着人的劳动,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信息消费的是其精神内容(意义),一般是多次性的。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