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涂改液,古人写错字怎么办?

没有涂改液,古人写错字怎么办?

00:00
03:33

古代没有铅笔、橡皮,也没有修正液之类的工具,但写错字是免不了的事,那么,古人写错字的时候怎么办呢?

早期还没有纸张,以及纸张还没有得到广泛使用的时候,人们主要在竹简上书写。由于竹简有一定厚度,所以如果写错了字,人们一般会用小刀等将错字刮去,在原来的位置写上正确的字。如果墨迹尚新,还可以直接用水洗去。

纸张普及以后,这种刮掉错字的方法就不好使了。因为纸张比较薄,刮的话容易弄破。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改错字的几种方法时就曾评论“刮洗则伤纸”。为了避免错误,人们在正式书写前一般都会打草稿。尤其是古人作诗、填词或写文章的时候,会反复推敲修改。草稿写好之后,再将确定的内容誊写到正式的纸张上。

然而就算誊写或者抄写也会有失误。如果不是特别正式的文件,出现错字时一般会直接涂掉。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就有很多涂抹修改的痕迹。

还有一种方法,是在错字的右下角点上几个圆点,表示这个字作废。在错字的右下角写一个“卜”字,也表示这个字作废。在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中,“何殊少年子”一句,“子”这个字是多余的,它的右侧就有几个点,表示这个字不要了。苏轼在这一句中还漏写了一个“病”字,正确的应该是“何殊病少年”。在北宋书法家米芾的《苕溪诗帖》中有“缕会玉鲈堆案”一句,多写了一个“会”字,所以在“会”字的右下角有个很小的“卜”字,表示这个字是误写,不在正式的内容中。

那么,古时有没有修改错字的工具呢?也有的,而且不止一种。古代有一种纸贴,可以贴在错字之上,用法类似今天的改正纸或修正带。不过古代的纸贴有个缺点,就是粘得不牢,很容易掉。

还有一种方法是粉涂,就是把铅粉之类的东西涂在错字上。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就是粉涂一下通常无法完全掩盖住错字,需要来回涂很多遍,而且纸上涂一块粉,看上去也不美观。

还有一种名为“雌黄”的东西,是一种矿石,成分与雄黄类似。在中国古代,雌黄经常被用来修改错字。《梦溪笔谈》中记载:“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唯雌黄一漫则灭,仍久而不脱。”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雌黄在修改错字时还是比较好用的,只涂一遍就能盖住错字,而且保持的时间很长,不易脱落。

有一个成语叫“信口雌黄”,形容人随口乱说,这一成语的来源就与雌黄的这个用法有关。雌黄的用途很多,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作绘画的颜料,也可以作为中药,有解毒、消肿的功效。

当然,写错字时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应对方法,就是换张纸重写。在早期,用这种方法是比较奢侈的。因为直到南北朝的时候,纸张才比较普及。而且古代有些纸是很贵重的,比如唐代的硬黄纸。当时纸张的加工技术得到改进,出现了很多新的纸张种类,硬黄纸就是其中之一,也称“黄蜡笺”。它是通过染色和涂蜡制成的。染色用的黄檗汁有防虫蛀的作用,因此硬黄纸可以保存得比较长久。这种硬黄纸比较名贵,一般用来书写经书或者临摹字帖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孤独白书生

    还可以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