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一个深陷漩涡无法自拔的国家。
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国际视野比任何国家都要广阔。再加上在英国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世界岛”的理论中,俄罗斯又是居于亚欧大陆中央的核心国家,这意味着俄罗斯比任何国家都更有机会眺望整个世界。
然而,广袤的土地上,却几乎不曾诞生具备世界意义的战略大师,即便是俄罗斯人民越来越崇拜的苏联领袖斯大林,也曾暴露过致命的战略缺陷,险些将苏联推入万劫不复的可怕境地。
话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四大帝国分崩离析,沙俄土地上崛起的苏联则举起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大旗,成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主要基地。
因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取而代之,于是对于苏联的横空出世,各资本主义列强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同仇敌忾,在十月革命后的帝国主义干涉遭遇惨败后,西方列强依然始终不曾放弃对苏联的围堵和打击。
但问题是,虽然都有消灭苏联的主观能动性,却依然掩盖不了帝国主义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新兴帝国主义如德国与老牌殖民帝国英国的势不两立,一战也是两大帝国你死我活斗争的登峰造极。
然而一战虽然摧毁了欧洲四大帝国,却没能消除新老帝国的矛盾,更没能实现美国称霸全球的目的,于是美国开始扶持纳粹德国崛起。
纳粹德国异军突起后,对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产生了泰山压顶的巨大压力,而这些东欧国家理论上都是英法的远方小弟,所以英法有必要前赴后继,将纳粹德国扼杀在摇篮里。
但问题是,如果牺牲东欧盟友能换取纳粹德国与苏联的疯狂撞击,当然能坐收渔翁之利。于是“绥靖政策”之风骤起,割肉喂狼式的“祸水东引”局面不断明晰。
面对英法的丑恶心理,苏联不得不放弃了与英法东西夹击的苦心孤诣,转而和纳粹德国称兄道弟。毕竟纳粹德国想要称霸欧洲,避免两线作战,就必须先安抚东部的苏联,并在解决西欧问题后与苏联一较高低。而苏联为了避免被纳粹德国和日本东西夹击,也不得不与纳粹德国暂时一团和气。
应该说,斯大林的操作没啥问题,毕竟希特勒以“反共反苏”作为自己的拉票秘籍,更一再叫嚣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夺取东斯拉夫人的土地,所以苏德战争必然会爆发,眼下的“沆瀣一气”只为将来的雷霆一击。
但苏德秘密签订《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就开始了一系列“自毁长城”的操作。在1939年9月出兵波兰东部并与德国瓜分波兰后,苏联又在1939年11月发动了苏芬战争,在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后取得了艰难的胜利。
然而,也正是苏芬战争中暴露出的不堪一击的战斗力,才让希特勒坚定了消灭苏联的信心,可以说苏联得了战果却输了“神秘”。
然后,苏联红军在1940年3月强行开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并将其纳入苏联版图,又在1940年6月从罗马尼亚索取比萨拉比亚,最终将国境线平均向西推进了300~400公里,实现了和纳粹德国山水相连的目标。
应该说,斯大林的努力确实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最起码在应对纳粹德国的纵深上增加了300~400公里。
但此举却给苏联带来了近乎毁灭的结局,除了彻底惹怒了被割地甚至被吞并的国家,推动其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纷纷倒向纳粹德国,尤其是罗马尼亚对苏联的猛烈打击,加速了苏联在战争前期的一溃千里。
更尴尬的是,苏联虽然增加了对德纵深,但却不得不面临着红军重兵不得不分散前出的问题,而当苏联的军队几乎推进到苏德边境也就是纳粹德国的炮口下时,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期的惨败也就不存在理论上的问题。毕竟纳粹德国擅长闪击战,苏联苦心孤诣增加的纵深不过是让德军多费了一点儿力气。
另外,苏联在国界线西移后,建立了规模同样庞大的“东方战线”,即所谓“巴普洛夫防线”。而彼时在原国界附近建立的“斯大林防线”尚未完工,“巴普洛夫防线”建设不得不拆了东墙补西墙,最终两条防线都基本未能发挥阻挡德军洪流的意义。
所以,斯大林苦心孤诣的“东方战线”最终差点儿成为埋葬苏联的助推器。如果没有斯大林誓死捍卫莫斯科的逆天大勇,一溃千里的苏联大概率将一病不起。
从苏联在苏德战争前的一系列操作来看,至少暴露了两大问题:
一是“噬土成性”积重难返,为了生存空间无所不用其极;
二是“一路向西”矢志不移,不管是“融进去”还是“打进去”。
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导致苏联分崩离析的原因之一,一个正在让俄罗斯痛得无法呼吸。
在西欧日耳曼人等野蛮人看来,斯拉夫人是名副其实的野蛮人。所以斯拉夫人被西方世界称之为“野蛮人中的野蛮人”。
而东斯拉夫在斯拉夫人中又处于边缘的边缘,俄罗斯在东斯拉夫三兄弟中又最不受待见。而之所以出现如此被嫌弃的局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蒙古金帐汗国统治了俄罗斯240多年。
因为蒙古的统治深刻而漫长,所以俄国受到了蒙古深入骨髓的影响,从此俄罗斯人被西方世界称为“白皮鞑靼人”,贴上了深恶痛绝的标签。
而继承自蒙古的“噬土成性”传统,则让俄国对土地有了前所未有的热衷。
从世界历史上看,“大航海”时代以来,但凡走上扩张道路的,基本都有着广阔的殖民地,尤其是英国,所谓“日不落帝国”面积高达3300多万平方公里。但它们一来殖民地与本土基本两个体系,二来殖民扩张倾向于“以夷制夷”。相比之下,沙俄的殖民地一来和本土山水相依,二来殖民统治不要人只要地,所以非死即伤的周边国家对俄罗斯有着痛彻心扉的情谊。更可怕的是,相比于被西方国家居高临下的鄙夷,俄国在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大俄罗斯”主义,则让非俄国邻国也对俄罗斯避之不及。
从1480年挣脱金帐汗国统治以来,在400多年时间里,俄国领土猛增400多倍,一跃成为地跨亚欧美三洲的大国。
沙俄之后,苏联崛起,虽然列宁在苏联建立之初坚决反对“大俄罗斯”主义,但随着列宁与世长辞,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大俄罗斯”主义沉渣泛起,并直接导致了俄罗斯在苏联内部地位的高不可及。
而当苏联依靠苏德战争的反击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输出的目的,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并驾齐驱,苏联的国力也登峰造极。
于是当苏联成为与美国并立的超级大国,其大国沙文主义更加变本加厉,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中苏交恶的重要前提。
而发生在1979年的阿富汗战争,则直接将苏联推向了万劫不复的谷底,毕竟除了阿富汗作为“帝国坟场”的客观因素,苏联的穷兵黩武的扩张带来的问题在这一刻暴露无遗,于是从阿富汗撤军后,苏联很快分崩离析。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苏联直系继承者。虽然继承了苏联近70%的遗产,但却再也无法重现苏联的国力和影响力。
由于国力的尴尬境遇,俄罗斯难以在土地问题上不断开辟,甚至不得不在苏联的扩张基础上不断萎靡,比如从中亚和蒙古撤军,放弃金兰湾等军事基地。
不过,虽然因客观因素的限制,俄罗斯的领土开拓不得不暂时停息,避免了苏德战争之前苏联“贪多必失”的惨痛经历。但“一路向西”却成为俄罗斯的新危机,并差点儿导致了俄罗斯的二次解体。
苏联解体前的叶利钦,与西方国家称兄道弟,坚定了带领俄罗斯改旗易帜,并加速了一路向西并与西方国家吃香喝辣的努力。但当苏联解体,俄罗斯跑步进入资本主义,叶利钦如约找到西方兄弟,却发现西方国家早已换了一张皮。
虽然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苏联相比,但却依然令西方国家焦虑,尤其是恐怖的核武器,所以西方国家马不停蹄地对俄罗斯开始了变本加厉的打击。
事实上早在苏联解体前,苏联就已经“开放怀抱等你”,允许西方资本进入苏联共商大计,于是西方资本蜂拥而至,苏联本就脆弱的金融更加不堪一击。
苏联解体后,西方资本变本加厉地巧取豪夺,更催生了尾大不掉的俄罗斯寡头阶级。当时的叶利钦政府为及早和西方国家称兄道弟,为私有化而私有化,等于将苏联留下的遗产敞开大门让西方资本随意选取,结果就是苏联几十年来的财富积累迅速被掠夺殆尽,俄罗斯民众手中的财富也随着卢布的跳崖式贬值所剩无几。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还发动了势头凶猛的“北约东扩”和“欧盟东扩”,对俄罗斯摆出了一副“趁你病要你命”的架势,确保俄罗斯凉得通透、死得彻底。
然而即便如此,叶利钦政府也依然没有放弃过推行所谓“自由”和“民族”,然后与西方国家化干戈为玉帛的努力。
而叶利钦的操作,也让俄罗斯陷入了极端危险的境地。为了挽留支持率的一路走低,叶利钦在1996年总统大选前夕与七大寡头达成了肮脏的政治交易,从此俄罗斯进入寡头政治时期。
与此同时为了应对西方国家的打击,俄罗斯在1996年选择和中国巩固情谊,形成了“背对背拥抱”的抱团取暖结局。
但是,无论是和七大寡头结盟还是与中国改善关系,本质上都是摆脱危机的权宜之计,俄罗斯最想看到的身影,是西方国家的肯定和赞许。
果然,等到1999年底叶利钦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普京作为叶利钦的学生,又开始了一路向西的奋起,并一再提出建立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大欧洲”。
但普京的提议毫无意外地再度成为梦呓,毕竟对西方国家而言,一个半死不活的俄罗斯才是好俄罗斯,而且它们需要的是波罗的海三国这样的小弟而不是俄罗斯这样大块头的爹地。因此为了让俄罗斯过得不如意,西方国家加大了对俄罗斯的压力。
于是在经历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和打击后,普京终于放弃幻想,坚决和西方国家斗争到底。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样面对西方的中俄关系也不断升级。
只是,虽然早已将双头鹰作为自己的标志,且早已与西方国家撕破脸皮,但俄罗斯似乎依然对西方保持着强烈的偏执,即便融入不了也要用拳头表明自己的“心意”。
俄罗斯之所以执着,本质上是几百年来以西方国家自居的傲气,说白了就是始终认为自己是西方世界的一份子,这种强烈的所谓“政治正确”很多时候将俄罗斯精英的眼睛蒙蔽,从而错过了俄罗斯东山再起的最佳时机。
在静夜史看来,既然500年一路向西一再折戟,那么选择战略重心东移不失为权宜之计,毕竟俄罗斯在欧洲的局面已经成为死局,除了力不从心的综合国力,在西方国家的围追堵截下,无论前进或后退都是危机。如今的乌克兰,也许能让俄罗斯找回些许主动权,毕竟克里米亚和东乌克兰都对俄罗斯亦步亦趋,俄罗斯在筋疲力竭的情况下可谓打出了一片反守为攻的新天地。
只是,和当年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操作雷同,越出击就越容易暴露实力,以及不愿公开的不足和秘密,那么等待俄罗斯的就必然是接下来更大的被动困局。
所以。适当地将精力向东转移,尤其是固守西西伯利亚,纵然气候寒冷、沼泽遍布,也容易对周边国家产生压力,但对于因苏联解体彻底失去强大的工业体系,寡头集团也无意为了俄罗斯的复兴前赴后继地重建工业体系,于是俄罗斯只能靠出卖油气资源活下去。那么扎根资源矿区的西伯利亚,对于俄罗斯而言无疑是利大于弊。
而且,俄罗斯的纵深也能充分利用,便于产业和人口的均衡布局。
不过,在俄罗斯转变思想不再以欧洲人自居之前,所有的破局思路都是梦呓。毕竟对俄罗斯人而言,就像越输越多的赌徒一样,在此刻“回心转意”,意味着此前的所有投入都成了竹篮打水的沉没成本,在心态上就难以接受,你说从俄罗斯挣脱金帐汗国统治自立门户以来,无论是彼得大帝还是叶卡捷琳娜二世,都曾对俄罗斯融入西方出过大力,早已让“一路向西”成为俄罗斯人潜意识里的印记,此刻突然改弦更张掉头向东,俄罗斯人难以接受这个结局。
而且,早已市场化的俄罗斯,没有资本愿意到荒凉的西伯利亚买房置地,至于人口则更是不要命地向西部乃至外国迁徙。
更重要的是,无论叶利钦还是普京的根基都在西部地区,离开根据地前往东部需要莫大的勇气,更需要海量的Money,而任何一项都是俄罗斯精英不愿意面对的问题。
所以,俄罗斯的战略短板,虽然经过了几百年依然杵在那里。尽管因为国力的不济,俄罗斯的扩张并没有那么顺利,但“一路向西”的偏执依然是俄罗斯面临的最大危机。
而且因为苏联解体,本就不太优越的区位尤其是海岸线更加令人捉急,俄罗斯面临的困局短期内难以逢凶化吉。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听着跟rap一样,没必要押韵吧
静夜史 回复 @徐加刚_h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