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0后”爱上戏曲

当“10后”爱上戏曲

00:00
11:08

在新的文化娱乐形式不断涌现的当下,戏曲这个“老古董”似乎离青少年有些遥远。但仍有一些孩子,他们或偶然接触到戏曲、或受到长辈的耳濡目染,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他们不仅听戏,还将大量的时间精力献给戏曲学习,在一次次比赛中磨砺、精进。

近日,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中国戏曲票友大赛落幕,少儿选手占选手总数的46%,涉及20个剧种,成为本届票友大赛的一大亮点。当“10后”爱上戏曲,稚嫩脆亮的声音有了底蕴,古老的艺术长出“新苗”。

■北京 贺烁嘉 11岁

对京剧到了“半痴迷”状态

两千多页的《中国京剧史》任何人“啃”起来可能都有些费劲,但未满12岁的贺烁嘉却越看越上瘾。古老的剧种怎么在历史长河中孕育、生长,又怎么成为全国性剧种,这些关于京剧的知识,贺烁嘉非常感兴趣:“我是学京剧的,这本书带我了解了更多京剧方面的知识。”

贺烁嘉就读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学校的金帆京剧团颇具规模,在她二年级时,金帆京剧团的老师在戏曲进课堂活动中向她展示了京剧的魅力,优美的唱腔和身段以及精美的戏服,让贺烁嘉深受吸引,自那之后,学京剧、进“金帆”的念头就一直萦绕着她。但金帆京剧团一般从一年级的孩子中选拔,其他年级的学生,除非出类拔萃,否则不被接纳。

“要进‘金帆’这事她念叨了一学期,我们确定她真的想学京剧后,就带她去培训班学习,又带她去争取国家京剧院杨美琴老师的指导,几次拜访和多次发送孩子练习的视频后,老师被孩子对京剧的热爱和努力打动,开始破格教她。”贺烁嘉的父亲贺先生说,他很高兴孩子能爱上京剧,“任何人有一份发自心底并且执着追求的热爱,都很难得。”

贺先生形容孩子对京剧已经到了“半痴迷”的状态,每天一写完作业,她就开始练。从学习京剧开始,贺烁嘉平均每天练功两到三个小时,周末半天、寒暑假每天四小时左右,唱、念、做、打,一招一式,努力做到一丝不苟。她喜欢京剧中耍起枪花的动作,帅气又优美,家里8杆枪已经被她练坏了4杆。为了能有更充分的时间学京剧并不耽误学业,每到寒暑假她都要预习完下一学期的所有课程。

学习京剧的过程中当然也有难熬的时刻,比如一开始,压腿特别疼,贺烁嘉疼得眼泪直掉;倒立也很难坚持住,最初她只能坚持五秒钟。“她从没有打过退堂鼓,她入门晚,到现在只学了两年,但很努力。”贺先生说。

2022年,跟着杨美琴老师学习10个月后,贺烁嘉以京剧剧目《卖水》参加第十三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一举拿下小学个人组金奖,她也终于能够跟着金帆京剧团一起训练了。如今,她已经成为“金帆”的团长。

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中国戏曲票友大赛于2023年8月启动,经过预选、复赛和决赛,贺烁嘉拿到了京剧少儿组金奖,决赛表演的是《扈家庄》选段,她扮演扈三娘,耍了一手漂亮的枪花,有八次扔枪并接枪的动作,难度相当高。从台上下来时,贺烁嘉“蔫了”,因为中间枪掉地上了一次,尽管她反应极快地将枪捡起,精准踩着锣鼓点,没有耽误下一个动作。当晚,好消息在晚饭时传来,贺烁嘉激动得饭都吃不下,第一时间给老师发消息报喜、感谢。

“我喜欢京剧,想要传承这门宝贵的技艺。”贺烁嘉说,她四年级时就定下目标,将来要成专业的京剧演员,要把京剧当作一辈子的事业。

■河北邯郸 崔宇萱 11岁

想当老师,传承发扬武安落子

来自河北省邯郸市的崔宇萱5岁就开始学习戏曲,到现在已经6年多。她的妈妈杨俊梅热爱戏曲,经常带着孩子一起看戏曲表演,最初,是戏曲演员的精美服饰吸引了崔宇萱。见孩子感兴趣,杨俊梅就带她去上了一节戏曲课,体验之后,演员们“打”的功夫和使用的枪等道具,也让崔宇萱着迷。就这样,她开始了自己的戏曲学习之路。

和贺烁嘉不同的是,崔宇萱没有专注于一个剧种,她学过豫剧,也学京剧和河北邯郸的本土戏种武安落子。

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是河北省地方传统戏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平调由豫北一带流传的梆子戏演变而来,落子由河北武安一带民间流行的“花唱”发展而来。从小生活在武安、喜欢武安,加上知道武安落子是宝贵的文化遗珠,崔宇萱就在四年级时喜欢上了武安落子,并坚持学习,打算把这一本土戏传承下去。

三四年级时,课程压力还相对较小,除了接受戏曲老师的指导之外,崔宇萱每天放学回家后的时间都分为两个部分,晚饭前是属于戏曲的,练习老师教的内容,晚饭之后的时间属于学业,她称之为“饭前专业课、饭后文化课”。寒暑假时,则天天从早上五点多练到十点多,回家吃饭休息后,下午继续出去练。比起出去玩或看电子产品,崔宇萱更愿意徜徉在戏曲世界,不练的时候就看看书,传统文化类的书籍也更受她的喜欢,比如《论语》《诗经》等。崔宇萱觉得,有自己的才艺是一件好事,而学习和传承戏曲更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

在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中国戏曲票友大赛决赛上,崔宇萱凭借对武安落子《端花》选段的精彩演绎,赢得了综合少儿组金奖。去年,她还获得了第26届中国戏曲“小梅花”称号,这是少儿戏曲界的最高荣誉,那时她表演的也是《端花》;同年,她还参加了票友大赛京剧少儿组比赛,获得了银奖。

“她没有特别系统地接受戏曲老师的教导,孩子喜欢哪种戏曲、哪个选段,我们就带她去学,能在大赛上获得专家老师的认可,我们都觉得很荣幸。”杨俊梅说,对于小众的地方戏曲而言,能在大舞台上展示、让更多人了解是最关键的,获奖是其次,孩子的指导老师、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武安平调落子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王新荣也很高兴崔宇萱能把这个小戏种带到北京这个全国性的大舞台上。

崔宇萱对戏曲的喜爱促使她很希望和朋辈分享戏曲的魅力。在幼儿园的时候,她在班上表演了京剧《梨花颂》,受到了同学们的喜欢;小学一年级时的一次联欢会,她表演了豫剧《花木兰》。“一开始,同学们不了解戏曲,他们觉得我唱得有点难听,老师给他们解释后,我又唱了一遍,他们就给了我非常热烈的掌声。”自那之后,每次联欢会,老师都会让她上台表演戏曲,课下,崔宇萱也很乐于向同学们讲解戏曲的小知识,就这样,班上的同学都对戏曲有了基本了解。

“以后我想进入专业的戏曲学院学习更多的戏曲知识,出来后当老师、教学生,让他们了解并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可以教他们武安落子,让他们把武安落子带到他们自己的家乡去,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武安家乡戏。”崔宇萱说。

■天津 杨淑雨 12岁

把评剧当朋友

杨淑雨和戏曲结缘是因为从小耳濡目染。

评剧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淑雨的奶奶李庭敏特别喜欢听评剧“新派”创始人新凤霞的戏曲,经常一边照看孙女,一边听戏,有时还跟着哼唱几句,睡前也哼着评剧哄孩子睡觉。受到奶奶影响,杨淑雨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评剧。在好动的幼年时期,杨淑雨能坐在电视机前看完一整场戏曲表演,“那精美的头饰、妆容、服装和甜美的唱腔特别吸引我。”三岁半的时候,杨淑雨就能唱出来。

五岁半时,杨淑雨参加天津市滨海少儿评剧节,见“全国评剧十大名票”获得者李桂霞带出的学生非常优秀,杨淑雨的家长就带着她去滨海新区文化馆找李桂霞,自此,杨淑雨成为滨海新区文化馆少儿评剧传习班的一员,开始正式学习评剧。

少儿评剧传习班提供的是公益培训,每周六、日开课。因此,杨淑雨每个周末都会在这里度过两个刻苦学戏的半天,周中则是在课余时间自学,练习课上学到的眼神、动作和唱腔。她很会利用碎片时间,比如洗澡的时候听一段戏,一边听一边记唱法和戏词,有时洗完澡就能跟着伴奏带唱下来。

从五岁半到现在十二岁,六年半的时间,杨淑雨从没有中断过评剧学习和对评剧的喜爱。对她而言,评剧是一位“朋友”,在她情绪低落时,听听评剧,进入剧情当中,能让她从不好的情绪中抽离出来,带给她慰藉。

2020年,她参加第二十四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被组委会授予地方戏组“金花”称号,摘得“小梅花”。去年和今年,她都获得了天津市滨海少儿评剧节一等奖。今年,杨淑雨也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中国戏曲票友大赛,决赛时表演的是《花木兰》选段,获得了评剧少儿组金奖。

说起这次得奖,可以说有些“心惊胆战”。9月23日早上5点多,杨淑雨和家人一起从天津出发来北京参加决赛。“我想着要在决赛上表现好些,但我感冒了,嗓子状态不好。”当天她试着练唱,但嗓子发不出声音,就赶紧喝水、吃消炎药,她心里有些担心,但还是对家长说:“重在参与,我来了就行,我会拿出最好的状态去发挥。”

杨淑雨是当天下午倒数第二个上场的选手,嗓子已经恢复一些。上台时她很激动,心中想着要把平常练功的成果在台上集中展现出来,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台上的六分多钟,她将自己与花木兰融为一体,得到了评委们的认可。

实际上,在评剧之外,杨淑雨也拉二胡、学国画,同时学业也没有耽误,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她对这些都很喜欢,什么时候唱戏、什么时候学二胡,她都自己安排好,不需要我们督促。”李庭敏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