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看向其他人,都好像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撰文 | 朱欢 李彤 编辑 沈佳音
《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
2023年,新一轮MBTI风暴掀起,而风暴的中心无疑是讨论度最高的i人和e人,堪称当代年轻人的新型社交名片。“为i做e”“遇e则i”“e军突起”等网络新词层出不穷,微博上“为i做e”的话题更是达到了2.2亿的阅读量。
所谓“i”“e”代表的其实是MBTI四个分类维度中内/外倾的概念。i人更偏好从独处以及自我反思中获取能量,e人则更喜欢从外界、社交中获取能量。而在网络语境中,i人常常被理解为“社恐”,e人则等同于见谁都能唠两句的“社牛”。
我在B站上分别围观了i人和e人的KTV聚会。短短几分钟的视频被许多i人称像是过了漫长的一小时,而e人则熟络得像是“老友聚会”。
不得不承认,e人KTV聚会给了我这个i人大大的震撼,但我更好奇的是,i人在一起当真如此尴尬?如果去掉镜头,并给予i人足够的时间,他们又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为此,我加入了北京i人聚会群,报名参加了一场活动——在室内益智游戏运动场馆玩游戏。
没有自我介绍,直接上场
作为INFP的我害怕多人聚会,在场的每一个人对我来说都是沉甸甸的压力。发布活动消息的那天,我一时兴起,扫码入群,但之后却几度拿起手机想退出。
同样的挣扎持续到了活动当天,因为磨蹭和犹豫,我出门的时间比预计晚了十五分钟,坐在地铁上的我不仅紧张,还多了对迟到的担忧。
踏进门店时,我几乎一眼就注意到了两个坐在相邻椅子上的女生,她们看着手机,彼此并没有交流。
我与她们的眼神接触过好几次,由于觉得杵在门店中央太过尴尬,我最终还是鼓起勇气上前问话。一位女生直接向我亮出了我们群内的聊天界面,相认的方式简洁、快速且有效。
之后的几分钟里,剩下的人陆续到来,三男三女,约莫二十多岁的样子。我们自然地分成两批,坐在了相邻的两张桌子,安静、互不打扰的氛围和周围人热烈的交谈形成鲜明的对比。
群主粽子到达后,在群里发了两条消息:都到了吗?来收银台吧。我们两批人默默移动到了前台,完成了最终的会合。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我们就省去了自我介绍、寒暄、相互熟悉等一切可能令人尴尬的环节,直接戴上手环开始游戏。
室内游戏有7个房间,每个房间的游戏种类各不相同,有各种按、踩、跳、投的电子感应组合,不光考验体力,反应速度和观察策略也极为重要。我们分成两队,每队各自按喜好尝试不同的房间游戏。在投掷游戏中,我们纷纷用球砸向墙上亮起的方格;在矩阵游戏中,我们根据指示踩中或避开地面上某一颜色的方格,每个人都在房间里不停地奔跑、跳跃;而在穿越激光的游戏里,我们变身为“新人特工”,弯腰、抬脚,小心翼翼地躲避着红色光线,其中一位女生更是二话不说直接匍匐前进,引来我们的惊呼。
我默默跟在队伍的后面,发现大家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原本拘谨的姿态变得放松,谨慎的眼神开始变得热情,所有人都沉浸在对游戏规则的讨论里,为成功而欢呼,为失败而不甘。游戏结束后,我们两队还简单交流了彼此的游戏体验,笑谈自己在游戏里惨败的经历。
北京i人聚会群活动现场。
之后我们其中的六个人选择一起去附近的商场吃饭,或许是游戏的关系,大家的交谈变多了。地铁进站时,一位卷发女生看我落单主动上前找我搭话,地铁上一位男生开始猜测我们目前是在工作还是学习,短发女生则开始向我们讲述“茶颜悦色”奶茶的“秘闻”,大家凑在一起听八卦时的激动让我仿佛梦回学生时代。
饭桌上,六人坐在一起并没有出现我想象中的沉默,大家对眼前的菜肴发表评论,或是自然地谈起自己的大学生活,相似的经历和感受让几个人激动地惊呼:“我也是!”由于我坐在桌边,距离另一端的虾很远,不敢提要求的我本以为此次是与虾无缘了,但粽子主动对我说:“你想吃的话和我说,我帮你夹。”我心里一暖,感激她没有因为我的沉默而忽视我。
快要散伙时,我听见三个女生正在讨论下次可以一起去环球影城玩,然后粽子好奇地凑了上去,我想,下一次i人聚会可能就快发生了吧。
i人的社交需求
在知道有i人线下聚会后,我的脑子里就一直盘旋着一个问题:i人为什么要参加聚会?
00后的圆圆一头短发,戴着黑框眼镜,大三的她已经是第四次参加聚会了。她告诉我,在加入i人聚会群前,自己曾经历了一段非常痛苦的时光。
她在大二时因为转系搬到了另一个校区,并被分到了混寝,那时班上的同学早已有了朋友,她与其他同学几乎没有熟悉的机会。她也不知道该如何和别人交流,常常口不择言,让别人误会。曾有同学主动和她聊天,但当对方说完一句话后她下意识就是一句:“不然嘞?”“我是长沙人,这是我们说话很常见的一句话,但别人可能会觉得我的语气有点不耐烦,可我也不知道怎么解释。”
转系后的第一个学期,圆圆几乎是一个人过的。做小组作业时,哪个组缺人她就“调剂”到哪个组。上课时她也是一个人坐,没有同桌,如果不清楚老师布置的作业,她不知道该问谁,只能求助班长。她坦言,自己那段时间确实是不太会社交,想和别人玩,但不知道怎么和别人成为朋友。
由于孤独,圆圆开始在小红书上寻觅搭子,随后发现了粽子的群。“i人群和我之前加的游戏群不一样,在群里聊天时大家不会只和熟悉的人聊,而是会引用你说的话,做到句句有回应,并且十分欢迎你参加活动。”
圆圆参加的第一次聚会是520朝阳公园摆摊,那天来了很多人,她待了两个小时还是完全说不出话,只是一个人坐在旁边。但之后有个人跑过去找她聊天,还拉着她一起玩扑克,“玩着玩着,我们就聊开了,也轻松多了”。
@视觉中国 图
保持边界感是圆圆喜欢i人聚会的原因之一。i人见面时通常聊的是“你是怎么过来的”“中午吃的什么”,或者是和活动相关的话题,多是积极正向的鼓励。“平常的聚会大家一上来就问学校和专业,这些问题对于我这种高考失利的人来说是很难以启齿的。”圆圆说。一开始就产生的自卑感使她更不想和别人交流。
现在的圆圆在社交上变得自信了,还会偶尔在班上开点小玩笑。“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i人群,我变得风趣幽默了一点,自然而然就有朋友了。”
看到圆圆的变化,粽子也感到很开心。粽子是INFP,她最初是抱着好玩的心态来进行一场i人聚会的社交实验。但几次活动后她发现i人没有她所想象的那样内向,有的人只是很慢热,大家聊天的话题其实非常多样化。通过举办i人线下聚会,粽子想尝试挖掘i人性格的另一面,打破大众对i人的刻板印象,也希望自己能从中交到好朋友。
小科和我一样都是最近才加入i人聚会群。他告诉我,之前自己比较宅,周末喜欢在家追剧,看动漫,最近休息时间多了一些,便想切换状态,放松一下,同时扩展新的爱好领域。
他也向我分享了第一次参加聚会的感受:“大家都很懂得倾听,聊天是一个有来有往的过程,我觉得是一个比较舒服的状态。先前和e人聚会时,他们可能会主导整个圈子,其他人会缺少发言的机会。”
花卷是之前主动找我搭话的95后女生,她加入i人聚会群的时机正是她刚毕业来北京工作的时候。那时候的她对业务还不熟悉,时常感到巨大的工作压力,曾经的同学又大都留在了上海,她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思考周末该如何放松。但当她加入聚会群后,她惊喜地发现如果有活动,自己只需要在群里说一声就行。
“i人还是有社交需求的吧。”她说。
标签还是桥梁?
这是我第一次和一群陌生的i人一起玩游戏,一起吃饭。与我以往参加聚会的经验不同,我们没有一上来就问对方的MBTI,也没有什么自我介绍,而是直接投入活动,对当下的瞬间进行交流和分享。我了解到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南……有的已经工作好几年,有的还在上大学,有的刚毕业,也有的刚进入职场。因缘际会,我们因为i人的身份聚集到了一起,在短暂的相聚后又重新回归自己的生活。
@视觉中国 图
虽然我十分紧张,全程也没有说过几句话,但莫名地,就是感受到了一种和谐的氛围。每当我看向其他人,都好像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那么一刻,我觉得我们能理解彼此,理解刚见面的尴尬和沉默,理解隐藏在高冷面孔下的分寸感,也理解熟悉之后的热忱和善意。
我想,MBTI或者i人和e人的划分确实是一种标签,我们用它完成自我和身份的认同。但它也像一座桥梁,在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之间建立联结。当我们走上这座桥,在线下碰面时,标签被隐去,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鲜活而生动的人。在我们彼此试探,不断交互的过程中,任何变化都有可能发生。
粽子发现,有些i人会对自己的人格类型丧失信心,觉得自己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这个也做不到,那个也做不到。但她认为,我们可以先用标签认识自己,再不断地扩展标签之外的含义,弥补弱势,丰富对人的认识。
在建群两周、和三百多人碰面后,粽子首次测出了ENFP。她将自己的测试结果发到群里后,遭到其他人的调侃:“哈哈哈,建议群主退群吧。”她自己也称自己为“本群最大卧底”。
但不久之后,粽子又回归了i人,她觉得自己依然需要足够的时间独处,只不过相比于之前,她开始能够从社交活动中充电。“原先的我常常无法预知自己在社交时的状态,但现在当我想要社交时我就会去加入别人,不管能不能聊得来,只要我能从这个活动中感受到我想要的就行了。”
我一直认为人格维度就好像一条连续的线,而我们在这维度上的表现只是线上的一个点,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我们或许会在这条线上小步游走。重要的或许不是e和i的区别,而是我们愿意面对人格的复杂性,拥抱它的发展性。
聚会结束之后,我打开了群里的“编年史·词条”,左侧的目录按时间顺序清楚而完整地记录了从四月到八月的每一场活动。
在四月的i人KTV聚会中,粽子只写了一句话:“很拘谨很内向,《最炫民族风》也要坐着唱。”但到了五月乃至八月,成员对活动的记录开始变长,照片、表情包开始出现,前来发表感想的人也渐渐变多,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活泼。我想起,北京i人聚会群的群名已经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了三个字的后缀:开朗版。
你是i人还是e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