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这32首奏鸣曲中,真正显示其浪漫主义特色的,自《悲怆》起,经由《送葬》(第十二号)、《月光》(第十四号〕、《田园》(第十五号)、《暴风雨》(第十七号)之发展,至《华德斯坦》(第二十一号)、《热情》(第二十三号)、《告别》(第二十六号)、《槌子键》(第二十九号)发展到顶点。在没有标题的作品中,早期作品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号(降E大调)和第五号(C小调)。第四号结构宏大,其规模可与第二十九号媲美(32首中此两首篇幅最长),其早期的技巧高峰与第二十九号中期的技巧巅峰相比,极有意趣。第五号结构严谨,也有一种特殊的古典之美,32首奏鸣曲中,C小调仅3首(第五、第八《悲怆》和最后一首第三十二),3首都有味道,可能与C小调的调性分不开(贝多芬善于在C小调上发挥)。中期中,第十二号的变奏曲、第十三号(降E大调)第一乐章那种幻想感,非常迷人。而第二十七号(E小调),有真正的“告别”之称。
当然,贝多芬的后期风格的3首,味道应该说一首比一首“曲径通幽”,技巧上的炉火纯青与感情上的处于宁静,那种超脱的灵秀之气,给这3首一种极难悟通的深邃。3首中,最最出色者自然是32首的终点—第三十二号(C小调)。这一套钢琴奏鸣曲其实比交响曲甚至也比早、中、晚分期明显的16首弦乐四重奏更清晰地记录了贝多芬的艺术创作历程;这32首奏鸣曲实际比弦乐四重奏还要单纯地记录了贝多芬创造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