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来了|拎着“垃圾”上央视 背后是一所村小生态教育的探索

校长来了|拎着“垃圾”上央视 背后是一所村小生态教育的探索

00:00
03:02

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能变成什么?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小学校,废旧塑料袋做成了龙身、废弃纸板做成了汽车人模型、废旧瓶子和电线做了火炬塔。今年6月,这所乡镇小学的孩子们还拎着“垃圾”登上了央视的舞台。本期校长来了栏目,记者采访了洪安小学校长赵蕊,听她讲述这所乡镇学校关于生态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拎着“垃圾”上央视

洪安小学位于龙泉驿区最北端,是一所乡镇学校。“提到农村学校,很多人会觉得条件差,比不上城里的学校,但其实农村也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赵蕊看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给了学校开展生态教育的土壤。

做生态教育的学校很多,如何才能做出差异化?洪安小学抓住“零废弃”这个点,开发了“过刚刚好的校园生活,从小小的零废弃开始”的生态特色课。也正是“零废弃”课程,吸引了央视节目组的关注。

“孩子们将学校的生态理念和龙泉驿区的汽车、客家龙、大运火炬塔等独具地域特色的名片融合进来,并搬上央视的舞台。”洪安小学的学生们将日常生活中的废弃物经过拼接粘贴等“重塑内涵”处理,变出了别具一格的“大熊猫”、独出心裁的“中国龙”、独一无二的“小汽车”,并搬上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看我七十二变》栏目。他们凭借丰富的创意力和想象力,编制的创意节目《零废弃魔法城堡》荣获全场最佳。

“这群来自乡镇小学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第一次去北京,第一次站上那么高的领奖台。”赵蕊说道:“孩子们站上了央视舞台,也把学校的‘零废弃’概念带进了更多人的视野里。”

构建生态教育育人体系

“生态教育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要把它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到师生日常生活中。”据赵蕊介绍,学校抓住孩子爱玩的天性,建成了生态环保科普教育基地,并将校门口闲置多年的4亩多土地建设成循乐园,设有共享菜园、堆肥制作、环保体验中心等,是一个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快乐体验的生态教育和劳动教育阵地。

为什么学校要开展环境教育?通过数年的实践,学校有了更多的思考。学校希望让孩子重归自然,扎根土地,在可持续发展中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洪安小学,人人都是真正的德育实施者,无论校长、班主任、科任老师,还是保安、食堂工作人员甚至家长,都是德育工作者。例如食堂工作人员在午餐期间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的环保教育;学生在“生态家园”管理中,增强责任意识,培训合作与自我管理的能力。“把教育与生态完美融合,树立学生正确的环保意识,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一种习惯。”赵蕊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