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经历和神话,塑造历史的途径、了解历史的桥梁
精华笔记
义和团运动:清末著名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时间:1898年-1901年
历史三调:对待一个历史事件,历史学家、事件亲历者和价值评论者,往往有着完全不同的叙述。这三种不同的立场,分别对应事件、经历和神话三个维度,也就是历史的三调。
一、历史学家是怎样讲述义和团运动的?
1、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1.1晚清的华北地区,基层政权软弱无力,尤其是山东的西部,出现了严重的匪患。
1.2 民间秘密会社组织十分盛行,特别是大刀会。
1.3 日趋尖锐的民教矛盾,特别是巨野教案的发生。
2、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的原因
2.1 降神附体仪式的推广。
2.2 1898年后的华北大旱灾。
2.3 清政府对待义和团游移不定的态度。
结局:伴随义和团的扩散,大量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民被杀,引发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最后被迫与之签订《辛丑条约》,保证严厉镇压义和团在内的民间反帝运动。
3、作为事件,义和团叙事的特点
3.1历史学家的认知是典型的事后回顾。他们不仅勾勒出义和团的来龙去脉,还要着眼义和团运动与其他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最终得出一个全景式介绍。
3.2,这个视角看不到个人的存在。那些参加这场运动,经历这场运动的人,他们的个人感受,那些个人身上刻骨铭心的记忆,在事件研究者笔下也罕有涉及。
二、亲历者对于义和团运动有着怎样的感受和记忆?
1、华北地区的农民。他们的经历,反映了当时人们面对旱灾时的绝望。严重旱灾使大家将矛盾转向传教士。他们认为是外来的传教士触怒天神,导致天降大旱。恰好,义和团提出反洋教口号,映证了这个说法。
2、原义和团成员。
2.1 参加义和团可以提高社会地位。
2.2 严重低血糖造成的眩晕感使他们确信降神附体的作用。
2.3 法术失败后,他们解释为施法者个人品行存在问题,或者道行不够深,或者污秽之物的破坏。
2.4为了从行动上回应这些质疑,义和团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保证法术的有效。
3、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外国人
3.1 外国人中间的谣言。1900年6月初,使馆内多次流传外国人将被全部消灭的谣言。
3.2 外国人记录的死亡。死亡,是外国人,尤其是外国传教士,在义和团运动期间印象最为深刻的记忆。在他们的日记里,可以见到义和团杀害教民的记载,也能看到八国联军针对义和团的残忍报复行为。
4、亲历者口中义和团叙事的特点
4.1 历者的经历,可以让我们真切地回归历史。
4.2 中的历史,不可能是历史的全貌。要警惕用亲历者片面的经历,去否定历史学家得出的总体研究。
三、义和团运动,在后来的历史中被发掘出怎样的价值?
1 、化运动时期对义和团运动的负面评价
1.1 191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致力于反对传统。除了批判儒家正统,传统文化中盛行的鬼神之说,自然是新文化运动批判“迷信”的重点。
1.2 鲁迅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判义和团。他在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对义和团崇尚“打拳”的行为予以批判。
2、1920年代对义和团运动的正面评价
2.1 由于新文化运动步伐缓慢,而国内外局势的持续动荡,使很多中国人日渐焦躁,开始寻求首先解决政治问题的道路。
2.2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1925年著名的五卅运动,成了1920年代反帝运动的一个高潮。
2.3 陈独秀称赞义和团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其重要性不亚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瞿秋白认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才是义和团运动的关键原因。他认为义和团是反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他们的反抗精神是值得敬佩的。
柯文针对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叙事,提出的“历史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三调”分别对应历史学家生产的历史知识、亲历者提供的鲜活经验,还有价值塑造者赋予历史的价值评价。
另外,它也向所有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认知历史的方法论:历史是由许多不同的面向合力编制而成的,它至少包括同一个事件诱发的知识、经历和评价这三个方面。借助不同的视角,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
书 名: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作 者:[美]柯文
主 讲 人:成成
主讲人简介: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博士,目前从事高等教育行业
主 播:孙潇
策 划 编 辑:郑涵 王雨
总 编 辑:赵雅楠
脑洞大开,一种崭新的问题研究范式。
不错
如果《志愿军》能按这种思路拍摄,指定好看。可惜大导演没时间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