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井驹子:我很少区分“画给大人”,还是“画给小孩”

酒井驹子:我很少区分“画给大人”,还是“画给小孩”

00:00
15:23

当爸爸妈妈忙,不能时刻陪伴左右时,孩子要如何消化这份失落与孤单呢?当想要爸爸妈妈的关注与爱意,却无法满足他们的期待时,孩子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以《我讨厌妈妈》《熊和山猫》知名的日本绘本创作者酒井驹子就是一个能够描绘出孩子心中落寞的创作者。在《我讨厌妈妈》中,小兔子与妈妈赌气,细数讨厌妈妈的理由,而说到最后,其实他最生气的是“妈妈不能和自己结婚,永远在一起”。这是孩子对妈妈何等深切的爱与依恋。

对儿时体验的铭心记忆令酒井驹子能够在绘本中道出令人心酸的孩子的心声,而她在创作初期摸索出的以黑色为底色的绘画风格也令她的作品独具风格。

她的另一代表作《熊和山猫》谈及生死,有人质疑,这本书是不是给孩子看的绘本?酒井驹子回答:“我画画的时候,很少主动区分‘这是给大人画的’‘那是给小孩画的’。”正如本文作者吴回音所说:“黑色不等于可怕,生死话题也不专属成人。”

本文也是新京报小童书系列专栏“写童书的人”中的一篇。在这个专栏中,我们尽量全面、准确地讲述创作者们的人生故事,尝试探究那些极具原创性的童书,到底是如何从作者的性格、生命体验中生长出来的。而且我们相信:看见不同的人生,或许能让我们的心中有更多的活法,不至于被当下的诸多定义、规则束缚。该专栏即将结集成书,敬请期待。

儿时寂寞的滋味和

刻在脑海中的儿童视角

2007年,中国内地第一次引进酒井驹子的绘本《我讨厌妈妈》。这其实是她的第三本作品,2000年就已经在日本出版。近乎斑驳的画风,在绘本世界里十分特别,文本同样让人惊诧——翻开绘本,就会看到小兔子喋喋不休地抱怨妈妈这里不对、那里不好,只知道自己看电视剧,不让我看动画片,就知道催我快点快点,可她自己却慢吞吞的……甚至大声喊出了一句“我讨厌妈妈!”

绘本可以写孩子对妈妈的埋怨吗?当年的读者大概也都是先心头一紧,等到读完,才松了一口气,承认酒井驹子画出了最真实的孩子。原来,所谓小兔子的抱怨,不过是因为太爱妈妈了,不愿意妈妈被其他大人、电视、和自己无关的家务占有,但愿妈妈永远留在自己身边。

这样的感受存在于每个人的童年记忆中,当然也存在于酒井驹子的童年记忆中。

小时候的酒井驹子,经常跟着父母搬家,她出生于关西地区的兵库县,幼年时搬到了大阪府新兴城郊的团地。五年级后,又搬去了三重县。团地是一种密集型廉价住宅,外观设计单调乏味,屋子不怎么大,住户密集度高,没什么公共空间,邻里交流极少。小驹子没在团地交到知心朋友,有时去楼下不大的空地里玩耍,和同龄孩子约定一起找螳螂,一转头,别的孩子早就厌倦了,只剩下自己一个。

家里倒是有个哥哥,但兄妹间没什么共同话题,反而更让她感觉寂寞。在酒井驹子的回忆里,家里有很多书,都是哥哥的,没有几本属于自己。有一回,妈妈送了一本专属于她的米菲,她高兴得不得了,以至于未来五十多年一直喜爱兔子这一形象。然而共读那本米菲时,她怎么也回答不上妈妈的提问,看着妈妈露出失落的神色,她慌张极了,不想辜负妈妈的爱,却又没法把这份心情转化成语言。

儿时的感受刻印在酒井驹子心中,也成为了她早期作品的主题。她的出道作品讲述的就是兄妹之间的摩擦。在团地式的小小客厅里,哥哥霸道地占领地盘,妈妈忙于家务,无暇深度调解兄妹关系,只能用一个小纸箱临时转移妹妹的注意力。好在,兄妹用自己的方式化解了矛盾。

小莉时而大时而小。站在纸盒里玩耍的迷你小莉,连同她身边的一切,都是小莉眼中所见、内心所想,酒井驹子好像站在儿童躯壳内部画画。对于记忆力,酒井驹子是自满的,她看重小时候的感受,“我珍视儿时自己感受到的近乎痛苦的不满”,也能清楚地回忆起小时候的自己眼中的每一个具体画面。

鲜明的感受、具体的画面,促使她画下一个又一个“真实”的儿童。时常有读者和绘本研究者向她提问:这个画面是不是有现实原型?那个小孩是不是有现实原型?酒井驹子摇头,虽然可以说是有原型,但她极少比对着“模特”画画,那些动作神态真实的画中孩子,原型可能只是路过哪里时瞥了一眼的孩子,以及她的童年记忆。即使是第三方观察的视角,也融入了她的幼时感受——对大人来说无需在意的草丛,在孩子的眼睛里,可能近乎辽阔而神秘的原野。

《小莉的家》出版后一年多,酒井驹子就画出了《我讨厌妈妈》。它同样取材自酒井驹子的童年感受,就像她答不上关于米菲的提问,身为孩子时,总是没法用大人般成熟的语言表达,向妈妈表达爱意时,一不小心就“童言无忌”,因此小兔子会“想和妈妈结婚”。妈妈忙于家务,无暇细心处理兄妹关系时,说不定小酒井驹子也曾像绘本里的小兔子那样,大喊“我讨厌妈妈”。

寂寞的孩子

开始倔强地走自己的路

忙碌妈妈与寂寞孩子的主题,在酒井驹子的独创绘本线里继续延续。2003年出版的《蓉蓉和气球》《星期五的小砂糖》,都属于这一类。不过,寂寞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同。

蓉蓉习惯了独自玩耍。妈妈一回家便穿上围裙,无暇陪伴女儿,只能在气球下拴个汤匙,让气球浮在半空。蓉蓉毫不介意,能和气球在庭院里办家家酒,她就足够满足。

《星期五的小砂糖》这本短篇绘本小集子里的孩子,则和蓉蓉气质不同。他们是自顾自在院子草坪上睡着的孩子、被劝告草深处危险却偏要继续往前的孩子,是在夜与夜间醒来,拉开妈妈的抽屉,拖出白色蕾丝睡裙,故意把鸟儿放跑的孩子。他们,差不多把寂寞生活过成了狂欢节。

在酒井驹子的作品中,孤独的孩子们倔强的那一面渐渐把寂寞的滋味压制得难以嗅出,像极了酒井驹子自己的成长历程。从寂寞童年步入学生时代后,一有目标就无视阻碍与后果竭力追寻的这一面凸显了出来。高中时,因为想要给喜欢的小川未明作品画插画,在从来没人夸过自己画画好的情况下,酒井驹子仍然执意报考全日本最好的美术大学东京艺术大学。

入学东京艺大的王牌专业油画科后,她被同学邀请去过一次小剧场,一开始是去看戏,后来,竟当了演员,饰演儿童角色。她在舞台上找到了自我,沉迷于那种感受。于是她开始不怎么去学校,去也就是去吃个饭、和同学稍微聊会儿天。“连老师是谁都不记得了,画过什么画,也基本上记不起来了……倒是还算顺利地毕了业,毕业作品是类似于舞台的小型立体装置……”而后更是漫无目的地跑去巴黎旅居了一年,不得不找工作时,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家和服纹样设计公司的岗位信息,就硬着头皮去了,从零开始学习日本画。

酒井驹子自己感叹这段日子几乎算是迷途。虽然是迷途,她却没有迷失方向,始终是在追寻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想继续做一个孩子、想去闪闪发光的巴黎、想画画……工作五年后,她再次拾起高中时的梦想,不仅仅是插图,这一次,她试着创作属于自己的故事。

多年后,作为行业内知名绘本作家,酒井驹子被母校东京艺大邀请回校交流,她认真地劝告新生:尝试一下“迷路”吧。她的绘本故事,也越来越偏向呈现独立坚定的孩子。2012年创作出版的独作绘本《汉娜醒了》就是如此。

比小猫高不了多少的汉娜妹妹,在安静得听得清呼噜声的夜里醒来。没法唤醒姐姐,她没有吵闹,独自摸索着下楼,又摸索着回到房间,在姐姐的床尾沉沉睡去。汉娜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无需依赖别人帮助,毫不畏惧独自行动。在安静柔弱的外观下,她拥有相当坚定的内心。

基于黑色探索出的

“酒井驹子风”

1997年,酒井驹子结束了和服纹样设计工作,却没能出版任何绘本作品。绘本倒是画了一本,讲的是小女孩模仿“跳蚤市场”,摆摊售卖他人失物的故事,还拿到了讲谈社绘本新人奖佳作奖,得到了展出的机会,却没能出版。酒井驹子为此感到沮丧。茫然期中,她看到了后先塾绘本工作坊招募公告,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地报了名。

后先塾由绘本编辑土井章史、小野明共同开办,一看到酒井驹子的草图,土井章史就判断她很会画画,倒是故事欠缺意思,让他不禁感叹“连我都看不懂”。据土井章史说,酒井驹子听到评价后,明显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连续很多次没有带作品来,默默地读其他学员的习作。就在那段沉默的日子里,酒井驹子下定了决心,放弃那个“长大后一直想画的故事”,试着回溯真实的童年记忆,于是有了《小莉的家》。

这本出道作品的故事已经很有酒井驹子的风味了,绘画方式却和“酒井驹子风”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平平无奇,在土井章史推荐下才得以发表。酒井驹子画风的成型在两年之后。而转机,就在她的第二本绘本《小夜熊》。

小男孩在临睡前向妈妈分享了自己的神奇经历:昨天夜里,一只小熊光临了自己的房间,他和小熊游戏,又陪小熊寻找妈妈。在小熊找到妈妈后,男孩也沉沉地睡着了。

故事背景是深夜,多用黑色本不奇怪,酒井驹子的黑色却不仅用于描绘茫茫不见五指的夜晚,还用在每一页的边框,整个画面被圈入框内,原本应当是暗色的房间反而涂成了暖黄。

沉迷剧团那段时间,转场的黑暗曾令酒井驹子印象深刻。因为是在舞台上表演,黑暗总使她感到安心,这和大部分人心中黑色意味着“恐惧”的认知完全不同。她一向觉得绘本和剧场是相似的,都是在一个框架内排布人与物的行动。于是,她试着给《小夜熊》加上了舞台框,把绘本变成了剧场。

《小夜熊》最早发表在白泉社的绘本杂志《MOE》上。编辑们都很喜欢,甚至破格争取到了比常规新人版多两倍的版面,但毕竟是新人版,能拿到读者喜爱度第十名就不错了,没想到《小夜熊》破天荒地打败了很多重磅栏目,拿到了第二名。白泉社很快和酒井驹子谈起了出版,却得知《小夜熊》已经被偕成社签走,大受刺激的白泉社立刻邀请她画续作。酒井驹子,似乎一下子从多次被退稿的新人,变成了炙手可热的新星。

《小夜熊》的成功,无形中鼓励她继续探索“原来人们并不害怕”的黑色。在动笔画《小夜熊》的续作前,她就循着黑色的足迹,摸索出了“酒井驹子风”。

“底稿上有很多杂乱的线条,如果用白色铺底,那些线条会露出来,所以试了试黑色。那时恰好去看了玛丽·荷·艾斯的绘本原画展,她用黑白单色,绘本却非常精彩,让我意识到,大量使用黑色也可以创作绘本……这样一来,创作就容易多了,不会再凸显出误笔。用白色铺底时,我经常被误笔影响。”

在实用主义的偶然尝试中,酒井驹子画下了第一本酒井驹子画风的作品,那就是《我讨厌妈妈》,初尝试就抵达了成熟。等到后来的《熊和山猫》,酒井驹子对黑色的理解,更是上升了一个维度。

熊的好友小鸟死去了。熊把小鸟装进了小盒子里,时时回想曾经待在一块儿的日子,大家却劝他早点忘了小鸟,熊不愿如此。山猫和大家不一样,他接纳熊的悲伤,并不劝他遗忘。在山猫的小提琴声中,熊接受了好友的离世。他埋葬了小鸟,开始期待新生活,同时也没有忘怀那份情谊。

《熊和山猫》谈及生死,有人询问,这本书究竟算不算儿童绘本?酒井驹子回答:“我画画的时候,很少主动区分‘这是给大人画的’‘那是给小孩画的’。”黑色不等于可怕,生死话题也不专属成人。

住进森林,

描绘童话幻境

除了从童年记忆和剧团经验中汲取养分,不喜欢团地的酒井驹子还创作过另一类超越自身经验的故事。一开始,酒井驹子在《蓉蓉和气球》里创作出团地房屋没法拥有的小院子,同年又推出《狐狸的神仙》,让跑回公园寻找遗失的跳绳的女孩惠理偶遇了一群爱跳绳的小狐狸。就此,她打通了城市日常和童话幻境间的围墙。

酒井驹子一直喜欢大自然和小动物,2013年,她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森林小屋,开始了曾经做梦都不敢想的林中漫步。她惊讶地发现,原来夜晚可以黑到完全看不到灯火,四周宁静到能听见两公里外列车驶过的声音。而同时自己并不孤独,屋子里有两只猫咪,出门还有小鹿、螳螂做自己的玩伴。

森林抚慰了她,也照拂她的创作。画《小白兔和苹果树》前,酒井驹子特意去拜访了苹果树,捡了一片叶子回家,挂在桌子前,每天凝望着这片叶子,构想怎样描绘小白兔家的屋子和门前的苹果树。

石井睦美老师:

让您久等了。《小白兔和苹果树》应该会在苹果季送到。这本书里的一半图画是在山中的小屋里画出来的。兔兔一家生活的森林里的空气呀、光呀,托山林的福,都画出来了,太好啦。

酒井驹子

从此,取材自童年的独创绘本画得日渐缓慢,酒井驹子的新作更多是合作作品、生活随笔和画集。她可一点儿也没有放松,无论是石井睦美为她而写的《小白兔和苹果树》,还是诗人穗村弘充满哲学与诗味的《眨眼间》,又或者是和汤本香树实二度合作,比《熊和山猫》的黑色与悲伤更为浓郁的《在桥上》,她都画得极认真,时时给文字作者惊诧。作者不是连连感叹“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就是夸赞“我都想不到可以画得这么好”。

她已经五十七岁了,人生走入了另一个阶段,但她还在画画,还能站在儿童的躯壳里画画,仍然在探索:童年的痛感究竟能呈现到什么程度,黑色究竟能运用到什么程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