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在中原 歌咏中华”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诗歌节,于9月21日在郑州开幕。郑州市豫剧艺术中心新编历史剧《杜甫·大河之子》作为此次诗歌节的特别节目,于9月22日晚上8点在郑州大剧院首演,全国各地的诗歌爱好者汇聚在此,共享一场文化盛宴。
该剧目以黄河文化为戏剧底色,由杜甫赴长安应试至远赴巴蜀这段历史,展开了一幅安史之乱前后大唐由盛转衰的宏大历史画卷。
在这场“撞击灵魂的演出”缓缓落幕之际,正观新闻记者专访导演王晓鹰,聆听一场文化的争鸣。
“剧本一改再改,编剧也有更换,用三四年打磨剧本”
正观新闻记者:《杜甫·大河之子》今日首演,作为导演,您拿到剧本的第一时间内心是什么感受?
王晓鹰:杜甫很难写。写杜甫的作品太多了,包括我自己都拍过关于杜甫的话剧。在这些几乎是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我们从哪个角度去写,从哪个角度去创作才能把杜甫写好?
这个问题其实是很有难度的,所以一开始肯定对剧本不够满意。我们对剧目的要求很高,也希望能够有更好的剧本基础来进行排练,因此剧本可以说是一改再改,包括编剧也有过更换,这个过程大概有三四年的时间,直到去年才最终确定可以投入排演。
正观新闻记者:从试演到首演成功,为了节目更好的效果呈现,您和团队在中间做出了哪些修改和努力?
王晓鹰:一场戏最终呈现在舞台上,需要经过前期不断地打磨,不断地去从观众身上获得一些反馈。
试演结束之后,我们也会进行反思,有哪些情节还需要完善?哪些布景还需要改善?哪些表演细节还需要再继续提升?一些专家给我们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和建议。
比如在结构上最完整、最直接、最充分地去表现杜甫这个人物的唱段,我们叫做核心唱段,这个核心唱段放在哪个位置比较好?它还应该再充实哪些内容?打磨哪些细节?才能够真正起到一个核心唱段的作用。
包括在舞台技术的制作方面,无论是音乐的选用创作,还是灯光的呈现效果,如何更完整、更完美地将我们心中想象的样子还原出来,我们都进行了极为用心的钻研和讨论,并及时修改加工。这次正式演出相比试演来说,确实有着品质上的提升。
“呈现杜甫对普通百姓最直接、最深切的情感联系”
正观新闻记者:从创作、策划、排练,到最终演出,您是怎么做到将杜甫的人民情怀生动转化为舞台形象?最困难的是哪一点?
王晓鹰:最难的地方就是剧本。我们希望能够从一个角度,把杜甫作为爱国诗人的情怀、精神、气质给表达出来,而不只是简单地去讲述杜甫的生平经历。
有太多的创作,都是从杜甫一生坎坷跌宕的经历入手,在不同的生活经历当中展现他的诗歌创作。但我们这次希望不要这么完整地、开放地去写,我们希望把重点放在杜甫的情怀上,他对社会生活、对普通百姓的关注,这也是《杜甫·大河之子》戏名的来源。
我们都知道“学而优则仕”,过去的文人大都是想要做官的,但是杜甫在仕途上并不是很成功,做的官并不是很大,时间也不长久。对于杜甫来说,他最心痛的地方在于,没有渠道,也没有资源去为百姓说话,尽可能地为百姓提供帮助,而这种痛苦在文学上的转化,就是杜甫诗歌的创作。
这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点。戏中所表现的他对普通百姓的关注,是一种最为直接,也最为深切的情感联系,我们希望这些成为他最主要的生命内容。
从剧本创作到后期的排演,再到最后整个舞台的场景处理,我们都对这个点紧抓不放。
与寻常剧目相比,更需要格外注意的是,我们在表现诗人的情感世界时,要具备基本的“诗的逻辑”的创作意识。从我们的角度讲,就是所谓的诗画意象,舞台能够呈现出来的,不只是故事的铺陈,也不只是现实的情节叙述,而是通过一些诗画、布景、舞美、声光的手段,将杜甫的情怀、情感、与人民那种最根本的、最深刻的联系,用如诗如画、极具美感的效果呈现出来。
“豫剧将诗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体验表现得非常浓烈”
正观新闻记者:以豫剧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杜甫,您的灵感来自于哪里?
王晓鹰:表现和反映杜甫一生的作品有很多,包括国外也拍过相关的纪录片,来讲述杜甫的生平: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讲“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坎坷;讲杜甫草堂,讲他的贫病交加,客死途中。
很多都是这么写,但是我们希望不是这种逻辑,我们希望把焦点聚焦在他跟人民的关系上,而豫剧是一种极为契合的表达方式。
戏曲是一种巨诗。中国研究戏曲的一位老先生说,戏曲有着强烈的诗的讲述、诗的逻辑、诗的表达手段,它所饱含的情感是非常浓郁的。那么我们用戏曲的方式、戏曲的唱段,从戏曲本身、话剧舞台上进行学习,并借鉴一种诗画意象的表达,运用在《杜甫·大河之子》的演出上,就会将诗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体验表现得非常浓烈。
“诗歌盛会再看杜甫,不仅是仰望,更是学习”
正观新闻记者:值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在郑州举行,您认为该剧目的汇演对于传播中原文化有哪些意义?
王晓鹰:杜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人物,在任何时代都焕发着光彩。因为他的诗本身就具备着超越时代、超越时间的价值,杜甫能够真切地看到生活的真实,特别是普通百姓艰辛的生命体验。他通过眼睛看到的一切,进入他的心,成为他的感受,继而转化成他的创作、他的诗歌的表达。
作为“诗史”,杜甫的诗歌已经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流传了下来。因此,我们在这种诗歌的盛会上再去看杜甫,就不仅仅是仰望,更是学习。
正观新闻记者:您认为诗歌在郑州的“四地建设”中会起到怎样的作用或意义?
王晓鹰:文化氛围的培养和熏陶是提高市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从这一点上来说,以杜甫的诗歌为代表的中原诗歌,与城市文化建设是息息相关的,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将这种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渗透到整个城市发展的规划里,这种理念是必不可少的。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