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提出三周年,市场面临哪些新挑战、新机遇?

“双碳”目标提出三周年,市场面临哪些新挑战、新机遇?

00:00
09:13

2020年9月22日,我国正式提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即“双碳”目标。三年来,我国构建完成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光伏、电动汽车、锂电池等新兴绿色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和外贸增长的绿色新动能;全国及区域碳市场稳步运行,有效推动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在“双碳”三周年之际,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举办了以“三年回望,低碳再前行”为主题的研讨会,邀请“双碳”领域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共同回顾三年来国家、行业、企业及个人“双碳心路历程”,探讨未来如何更好地参与“双碳”进程,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双碳”目标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催生更大的发展机遇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增长和人均用能仍处在较快增长和上升阶段。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化石能源和传统工业占比仍相对较高,能源产业结构偏重问题比较突出,全国碳达峰及较短时间内实现碳中和的压力十分突出。但在“双碳”目标下,我国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也给新能源等行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双碳”目标挑战很大,但契合我国长期发展的需要。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员马本在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讨会上表示,当前,我们国家的碳排放大概在110亿吨,这个水平占全球的30%。我国提出3060年的目标,2030年碳排放量达到最高点,然后用30年的时间降低至碳中和水平。这30年比发达国家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要短,因此我们国家的挑战很大,确实承担了比较大的国际义务,这一点是特别难得和不容易的。

他表示,“双碳”目标的提出也符合国内发展的需要。一是双碳目标的实现能够协同污染治理,如空气污染治理等。如果我们实现碳中和,污染问题基本上就被解决了。二是缓解能源安全问题,我国石油进口依赖度达70%左右,如果把双碳做好、发展壮大清洁能源,有助于促进能源安全。三是助力产业升级,“双碳”目标下,我国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等低碳产业发展壮大,形成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

中国减排承诺影响很大,逐步使用市场手段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市场机制部理论室主任、副研究员王际杰表示,作为全球发展中大国和最大碳排放国,我国提出“双碳”目标,要用30年的时间实现从达峰到中和,这个在发达国家一般都需要半个世纪以上。这对国内和国际都产生了较大震动,同时也受到了国际的广泛称赞。

用市场的方式把“双碳”目标进行落实。王际杰表示,碳市场可以和节能等政策手段相结合,共同推动“双碳”目标实现。从欧洲市场经验看,欧盟碳市场覆盖40%碳排放,剩余60%由政府机制覆盖。202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全国碳市场,一时间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后续,国家有关部门在积极稳妥做好碳市场扩容工作。总体来说,利用市场机制解决气侯变化问题是较为有效的手段。

“双碳”目标背后带来的行业发展机会巨大。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兼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军涛在研讨会上表示,我国提出“双碳”目标,本质是主动适应我国长期发展的需要。在“双碳”目标进程中,我还要完成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要求我们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目前的能源结构和使用效率无法支撑这一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需要推动能源和产业变革,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同时,他表示,“双碳”目标提出后,相关行业和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催生了新的市场机遇。三年来,工商系统里与双碳相关的企业新成立多达1.3万余家,碳市场、碳交易、林业碳汇,光伏开发等公司和机构迅猛增长。同时,光伏风机等新能源产业投资也成为拉动内需增长的重要动力。

“双碳”目标提出三年来,市场和企业面临哪些新挑战

“双碳”目标提出三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下,经济社会各领域及相关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企业未来发展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

减排和低碳转型压力下,碳核算制度和能力建设亟须完善。马本表示,整体来讲,我国企业的碳排放核算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短缺,数据质量保证难度较大,这对企业排放数据核算和减排真实性造成了困扰,也制约着我国低碳产品的开发、消费推广。

快速增长的背后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张军涛表示,双碳赛道火热的背后,企业界要冷静对待,找好自己的定位进行发力。如CDM时代催生了大量的企业,但最终存活下来的企业不到一千家。“双碳”目标提出后,地方政府为落实双碳工作,引进大量碳汇、光伏开发企业以及氢能项目等,而一些不良企业拿着这些合同进行抵押,融资,成为了金融产品,并没有给地方带来可持续的生态收入或良好的产业配套,背后乱象丛生,值得行业深思。

退补后的市场化运营能力更为重要。“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实现快速增长,各地加快对公交系统进行新能源替代,但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退出和使用年限的临近,近期,河北、河南、山西和甘肃等多地出现新能源公交车停运的情况,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中交企协绿色智慧交通分会秘书长、GIT绿色智慧交通百人库秘书长范卉良在研讨会上表示,当前,全国的新能源保有量约为1520万辆,占到全球的一半,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使用和推广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她表示,在珠三角深圳等地,在政府的补贴没有或不高情况下,深圳巴士集团仍可以运营下去,除了地域原因外,更多的是企业管理创新和市场化运营方面存在差异,没有将可持续发展贯穿到企业运营全过程。

发挥碳市场和链主企业作用,推动更广领域和全产业链低碳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经济社会各领域企业的参与,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根本。无论作为市场主体还是个人,以市场化手段,通过成本和收益等经济利益形式推动企业和个人形成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可能最为有效。

国家考核之外,进一步探索多样化的碳减排政策工具。马本表示,国家指标考核机制一直在节能、可再生能源开发、大气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领域发挥着作用。因此,针对碳减排应该考虑的是政策组合如何更好发挥作用的问题。目前,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工具的选择,每一个政策工具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国家更擅长什么工具,以及政策工具的合理匹配与组合。

更多使用市场机制推动碳减排工作。王际杰表示,我们国内基本形成了两套体系,原则上用市场推动排放源的减排,以及推动全社会减排的市场化的机制,市场机制就要发挥约束和激励的作用,我们用市场的方式把双碳目标进行落实。后续,我国会继续完善碳交易的框架,对国内的减排工作提供相应的支持,并且进一步开展跟国际的合作。

发挥链主企业作用,推动全产业链条降碳减排。范卉良表示,整个交通的全产业链的领域,无论是哪一个产业链的环节,比如说沥青,路线标,用的设备,必须在生产环节达到国家要求,或者要领先的,可以加入到整个碳链的产业链的配套中,这是我们提出的新的产业链协同减排概念。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任大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