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中国提出双碳战略目标。3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1+N”政策体系,绿色低碳发展进行着生动实践。为了回望3年双碳之路,探讨未来走法,9月20日,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组织主题为“三年回望·低碳再前行”的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国家高端智库”研究员马本在研讨会表示,双碳战略是解决当下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寻找发展新动能,推动全球气候目标实现的关键举措,这就需要提高减碳能力,把握减碳节奏,确保双碳目标的实现。
为何实施双碳战略
马本表示,实施双碳战略既体现了中国的担当,又凸显了发展的需要。
马本解释,碳减排能减缓全球的气候变化,收益是全球性的,而成本主要由自身承担。我国要用不到30年时间,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比发达国家所用时间要短,挑战更大。因此,中国的双碳目标就意味着中国主动承担国际义务。3年前我国确定双碳目标是站在全球、全人类的角度提出来的,充分体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
马本表示,我国提出双碳目标还有国内发展因素的考量。首先是可以协同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如果我国到2060年前能够实现碳中和,那么到那时已经从根源上解决了大气污染问题。其次是可以解决能源安全的问题。当前我国70%的原油依赖进口,如果把双碳工作做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原油对外依存度就可以降低,有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第三,双碳战略也会带来潜在收益。目前,我国若干产业在全球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中多个产业是与低碳相关的,比如光伏发电、风电、核电、新能源汽车,低碳战略引领下的产业升级可以带来经济收益。
双碳战略要注意什么
马本表示,为了实施双碳战略,我国制定了“1+N”政策体系,除了重视碳市场建设外,还需要继续通过实施节能降耗、推动绿色制造、实施绿色消费等手段,一体化推动实现碳减排。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彰显我国自上而下推动和落实碳减排政策的制度优势。
首先,需要把握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厘清碳减排的时间问题、区域问题、节奏问题。“碳减排需要有一个长期的时间窗口,到底现在减排还是未来减排,现在减多少,未来减多少?不同地区谁减多少,怎么分配?这些都是亟待探讨的问题。”马本说。同时,马本提醒,在不同经济发展形势下,用多大力气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这是值得探讨的,有时候节奏快一点,有时候因为经济下行压力大,会慢一点,这都是正常的,符合碳减排的长期性特征。
其次,要增强碳减排的能力建设。比如,如何更好保障行政区和企业碳排放核算数据的质量,如何确保第三方核算核查机构的专业能力和独立性,如何有效协同减污与降碳,这些都需要在管理体制机制上不断探索、完善、制度化。近年来,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期待能够有很好的落地实施。
第三,还要进一步探索多样化的碳减排政策工具。除了碳市场外,碳税也正在被讨论其作为碳市场补充的可能性。此外,我国一直以来通过自上而下的目标制定、分解和考核推动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地实施,在节能、可再生能源开发、大气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领域也有一系列政策在发挥作用。因此,针对碳减排应该考虑的是政策组合如何更好发挥作用的问题。目前,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工具的选择,每一个政策工具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国家更擅长什么工具,以及政策工具的合理匹配与组合。
我们能为双碳战略做什么
当前,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度实施,不同行业都在进行着转型与突破。绿色低碳领域成为当前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然而,企业追逐利益,个人追求权益,就连一片林子、一个地域的潜在碳汇,都会被机构和组织进行炒作。越是这个时候,就越需要登高望远,看见方向和价值。而这些工作对于个人和具体的行业来说,做起来并不容易。
马本认为,双碳战略首先要做好双碳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实状况、重要路径。这就需要建设广泛连接的公益传播教育平台。这是新闻媒体当下的重要责任。同时,新闻媒体还要做绿色低碳发展的冷静观察者,在纷繁复杂的双碳宣传推介中,找到价值所在,为公众的投资和消费提供帮助,从而维护行业的根本利益,推动双碳战略高质量发展。
此外,马本表示,当前双碳知识、技术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做好行业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把生涩的技术路径转化成大家能理解的基本技能。同时,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建设媒体化新型智库。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