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秋,海拔2500米的四川凉山金阳县南瓦镇丝窝中心村绿意盎然。驻村刚满2个月的第一书记陈芳看着一处处景观,感慨地说,之前曾来过这个村,但这次来驻村,却差点就不认识了。村子变化太大了,漂亮干净,村民的认同度也越来越高。
村子里的基础设施焕然一新
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创建,使丝窝中心村的“气质”变得高雅起来。一串串小风车在景观长廊中微微起舞,硬化的道路两边矗立起彝族风格的太阳能路灯,一排排两层楼的白色彝家小院依山而建,巨大的“三锅庄”立在村头,成了文化符号。
甬凉东西部协作以来,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投入帮扶资金500多万元,对公共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建成了公共厕所、污水处理站等基础设施;投入垃圾运输设备4台、太阳能路灯100盏等;升级改造便民服务室、村卫生室,新建休憩凉亭、文化墙、文娱广场;在集中安置点实施绿化工程,累计种植5万余株花草苗木,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有效治理了废弃荒坡。
丝窝中心村
随着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的升级换代,丝窝中心村还积极推行基层治理“积分制”,持续巩固移风易俗成果,推进基层治理和文化振兴工作。
如果把村容村貌的改变比喻为“面子”“颜值”上的脱胎换骨,产业发展就是乡村振兴的“里子”和“气质”。
在创建示范村过程中,丝窝中心村一开始就确定了以产业发展为内核。2021年和2022年,镇海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000多万元,扩大中药材滇黄精和滇重楼的种植面积,建立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扩种了中药材51亩,新建中药材育苗基地1个,完善园区内生产机耕道2公里、农业水利灌溉15公里和蓄水池8座等产业基础设施。截至目前,产业园种植总规模已达107亩。
丝窝中心村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
中药材的种植,改变了当地以青花椒、玉米、土豆为主的产业结构,土地效益明显提高。南瓦镇镇长陈友祖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每年每亩有600元的租金,在产业园里务工有务工工资,中药材收成后,除了增厚集体经济外,农民还可以进行分红。
产业发展的联农机制使村庄周围70多户农户受益。2021年以来,该村集体经济累计收益28.4万元,土地流转费增收22万元,务工增收52.4万元。
在产业园的示范带动下,一股内生的力量正在萌生。农户吉子土者在园区里学技术,学好了就从园区里引种苗,并自筹资金8万元,种植了2亩中药材,经济效益大大超过玉米和土豆。目前,村里共有3户农户大胆“试水”。
金阳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丝窝中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是基于产业振兴的乡村振兴,它聚合了多方力量,这些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将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发展的内在动能。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