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音乐创作与理论
1.声乐作品
《赤潮曲》:~是瞿秋白创作的我国工农革命歌曲中留存的唯一的创作歌曲。这 首歌曲以坚定的信心和抑制不住的革命激情,歌颂了无产阶级的崇高、伟大理 想和坚毅、沉着的气概。
《问》:~是易韦斋作词,萧友梅作曲的一首独唱歌曲。音乐舒展自如,亲切纯 朴,全曲结构严谨,情绪深沉,压抑之中蕴含着激动。《问》的主题是对军阀混 战、山河残破的祖国深沉的忧虑。这首歌是近代经常演唱并受到欢迎的早期独唱 曲。
《大江东去》: ~是青主在 1920 年根据宋代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所 谱写的我国近代最早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作者运用富于戏剧性朗诵与抒情性咏叹 相结合的音调,配以新颖大胆的和声和非常钢琴化的伴奏,以此塑造出气势磅礴 又意境深远的音乐形象。
《我住长江头》: ~是青主在 20 年代末为宋代诗人李之仪的词《卜算子》创作的 一首引人注目的艺术歌曲。这首歌曲以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朴素又强烈 的深情,旋律优美通畅并富于鲜明的民族风味。钢琴织体成功地提示了源源长江 水的深远和主人公内心奔腾起伏、一泻千里的强烈感情。
《湘累》:~是由郭沫若作词,陈啸空作曲的一首三段插曲所组成的独唱歌曲。 歌曲以其朴实、优美、深情的旋律及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将人们对伟大诗人 屈原的挚爱和“五四 ”中国知识分子那种强烈渴求个性解放的心态,做了生动而 真切的表达。
《教我如何不想他》: ~是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完成于 1926 年的一首独 唱歌曲。歌曲由美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引入如何不想他的主题。音乐采用多种调 性布局,逐渐把情绪推向高潮。这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著名音乐会独唱曲。 《海韵》: ~是由徐志摩作词,赵元任作曲在 1927 年发表的一首大型的艺术性合 唱曲。其中分别用合唱、女高音独唱和钢琴伴奏音乐,代表作为旁观者的诗翁、 主人公的女郎和背影大海。音乐生动地表现了渴望自由的少女不愿回家,在海滩 上徘徊、歌舞,最后被波涛吞没的情景。
《长恨歌》:~是由韦瀚章作词,黄自作曲,完成于 1932 年的我国第一部清唱剧。 它的创作对其后这一体裁的创作有重要的影响。这个作品有 10 段词,原计划写 成 10 个乐章,后来完成了 7 个乐章。作品以白居易的同名长诗为内容,写唐明 皇与杨贵妃的故事,有针砭时弊的意义。
《铁蹄下的歌女》:~是由许幸之作词,聂耳作曲的一首抒情歌曲。歌曲的三个 乐段有着不同的设计和处理,使各个乐段的音乐各具个性,多角度地揭示了苦难 时代歌女的哀号、漂流和遍体鳞伤的哭诉。这首歌是 30 年代抒情独唱歌曲中的 杰作。
《渔光曲》:~是由安娥作词,任光作曲的同名电影插曲。作品从抒情的角度表 达了他对劳动人民被剥削、受压迫的真挚同情,并且通过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旋 律,刻画出一幅朴实动人的渔民生活景象。这首作品体现了任光前期创作的一个 特点——偏重抒情、委婉的带有民歌风的特点。
《大刀进行曲》:~是由麦新作词作曲的一首战斗性的群众歌曲。歌曲以一气呵 成的独特结构、富于动力的节奏、直率的情感和粗犷的气势,生动地刻画了处于
这个战斗年代里中国人民决心奋战抗击侵略者的英雄形象。
《嘉陵江上》:~是由端木蕻良作词,贺绿汀作曲的一首具有强烈悲愤的激情、 接近于歌剧咏叙调的艺术性独唱曲。这首歌曲以其鲜明的革命倾向与完美的艺术 技巧,获得音乐界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赏,至今仍保持其强大的艺术魅力。
《游击队歌》:~是由贺绿汀作词作曲的一首近代流传很广的合唱曲。全曲以小 军鼓的节奏型贯穿,充满活力和乐观精神,反映了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抗日战士 对胜利的信心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气质。这是一首主调性写法为主的小型四部 合唱。
《南泥湾》: ~是由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完成于 1943 年的一首独唱歌曲。这 首歌吸取多种民间音乐因素加以改造,具有歌舞音乐风格。其前段采用优美的长 句,后段采用节奏活跃的短句,演唱时载歌载舞,情绪十分热烈。
《在太行山上》:~是桂涛声作词,冼星海作曲的一首合唱曲,是一首抒情性与 战斗性结合的佳作。这首二部合唱以主调性写法为主,前段辅以回响式的支声, 犹如群山回荡,气势宽广,充满豪情壮志;后段以进行曲节奏和富于弹性的音乐 表现游击队机智勇敢、坚决消灭敌人的气概。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音乐创作中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一部代表作,是 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它创作于 1939 年,以诗人光未然所写的长 诗《黄河吟》为歌词。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 斗争精神,自始至终充满了动人心弦的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了当 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潮和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念。该曲由“序曲 ”、《黄 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九个乐章组成,以朗诵词和乐队音乐加以 贯穿。各个乐章在内容、形象、主题、表演形式等方面既相对独立,有相互联系, 整个套曲音乐的发展是具有非常严密的内在统一性的。它的音乐吸收了民间劳动 号子、民间对唱的音调和形式特点,又借鉴了西方近代多声部合唱技术,使其音 乐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风韵,又有新时代的特征;同时还具有史诗性和交响性。 这种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对后来的中国大型合唱 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毛女》:~是由贺敬之、丁毅作词编剧,马可、张鲁、李焕之、瞿维等人作 曲的歌剧。
艺术成就:1.它开始解决如何通过音乐来具体而细致地刻画剧中人物形象的问题, 如对主要角色喜儿、杨白劳和黄世仁的音乐刻画都做到了贴切而富于个性,尤其 对杨白劳心理变化的音乐刻画是比较深刻的。
2. 作曲家在这部歌剧的创作中,不仅洗去了民歌的音调作为各主要人物的主导 主题的音调基础,并且还开始有意识地广泛吸取了说唱、戏曲等民间音乐的音调。 3. 作曲家在音乐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上借鉴了近代外国歌剧的有些传统形式和经 验,如主导主题的运用以及和声、复调、合唱、伴唱、重唱和管弦乐配器的运用 等,大大丰富了歌剧音乐的表现力。
历史意义:1.《白毛女》的作者总结了自秧歌剧《兄妹开荒》到《周子山》的经 验,为创造一种真正适合我国广大群众的新型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大家比较认可的 初步基础。
2. 歌剧《白毛女》的成功,使这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在我国整个近现代音乐发 展史中进一步发挥了它的重大影响。
3. 《白毛女》演出后,引起了解放区的广大群众以及文艺工作者对新歌剧创作 更大的兴趣和要求。到解放战争期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歌剧创作,其中比较重
要的有《刘胡兰》、《赤叶河》等。
2.歌曲专集
《今乐初集》(1922)《新歌初集》(1923)《新学制唱歌教科书》(1924):~ 是萧友梅编写的三本教材性的曲集,这些歌曲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生活 的描述,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审美情操的教育。其中有些则同时反映了 他对当时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
《新诗歌集》: ~是由赵元任在 1928 年出版的他的第一本个人的歌曲专辑,是中 国近代第一本艺术歌曲专辑。收集在其中的作品,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创作。 他以胡适、刘半农等人的白话新体诗创作,带有鲜明支持“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 态度。表现了“ 民主与科学 ”的精神,如歌曲《卖布谣》、《织布》等鲜明表现 了他同情被压迫小生产者的思想。《教我如何不想他》等,则着重表现了当时中 国青年那种大胆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激情。像《他》等抒情歌曲,他也力 图表现出一种不同于旧文艺的新意境、新风格。
3.器乐作品
《和平进行曲》: ~是由赵元任创作,发表于 1915 年的一首钢琴独奏曲。是中国 人创作的第一手钢琴独奏曲。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期望。
《怀旧》:~是黄自毕业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序曲,是最早在国外演奏的中国管弦 乐曲。该曲于 1929 年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音乐会上首演,并受到好评。这部作 品是为悼念已故女友而作的,乐曲用奏鸣曲式写成。
《金蛇狂舞》: ~是由聂耳创作的一首民乐合奏曲,乐曲吸收民间乐曲《倒八板》 及锣鼓节奏序列,创造了热烈红火的气氛,是近代中国乐器合奏音乐中富有新意 的佳作。
《彩云追月》:~是由任光创作的一首民乐合奏曲,乐曲以西方探戈舞蹈节奏贯 穿,写得清新、优雅,是近代中国乐器合奏音乐中富有新意的佳作。
《牧童短笛》:~是由贺绿汀创作的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乐曲采用 了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优美质朴的民歌风旋律、流美的复调和东方色彩的 对位化和声等,创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与意境。这首钢琴独奏曲对其后中国钢 琴音乐和其他多声音乐创作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4.五四时期的中国歌曲创作
在“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型音乐创作开始起步。最先在音乐创作 上做出广泛试探的代表性作曲家是萧友梅和赵元任。在他们的影响下,还涌现了 吴梦飞、陈啸空等。这时期的歌曲创作体裁,多数还是供中小学音乐课的学校歌 曲,其次,现代艺术歌曲和抒情性的独唱歌曲也受到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最早在 这方面做出贡献的是青主。这时期歌曲创作的中心题材内容,主要是从不同角度 宣扬“五四 ”思想和“五四 ”运动倡导的“科学与民主 ”精神。此外,向学生进 行“美育 ”则是这时期学校歌曲的中心题材。
赵元任创作中的民族化探索
~体现在对歌词与曲调的结合,及对多声创作技法民族化的试验这两个方面。他 有意识吸取我国民歌小调、吟诗调、民间戏曲、说唱音调等来进行曲调写作,重 视在歌曲创作中结合我国语言声韵及地方方言特点。赵元任是我国近代作曲家中
最早有意识对西洋多声创作技巧民族化进行大胆探索的突出代表。他还写过一篇 文章《“ 中国派 ”和声的几个小试验》。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
儿童歌舞表演和儿童歌舞剧都是由黎锦辉首创的儿童歌舞表演形式。儿童歌舞表 演的特点是篇幅比较短小,情节比较简单,完全没有说白的歌舞表演;儿童歌舞 剧的特点是相对而言篇幅稍大,有人物、有情节,歌舞与说白相结合的小型歌舞 剧。
刘天华的二胡曲创作
刘天华(1895-1932)音乐教育家、演奏家、作曲家。他自幼喜好音乐,后随其 兄著名文学家刘半农赴上海进一步学习音乐。1915 年他在母校常州中学任教时, 对民间音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便遍访名师学习民族乐器的演奏,同时开始 民族器乐曲的创作。1922 年他被聘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国乐导师。刘天华 的一生作有 10 首二胡曲,他开拓了二胡独奏音乐之新天地,并使之成为极富表 现力的音乐。在演奏方面,他不拘一格地借鉴、吸收其他中西乐器的演奏技术, 如类似古琴演奏的泛音(如《良宵》) 、小提琴的某些弓法(如《光明行》) 等, 大大丰富了二胡的演奏技巧。在乐曲组织结构与音乐发展方面,既采用了散板和 带引子、尾声的自由多段体结构(如《空山鸟语》) ,又吸收了西洋“和弦琶音 ” 和近关系转调(如《光明行》)。刘天华在表达思想、感情等方面给二胡音乐注 入时代精神,在他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反映了“五四 ”时期知识分子不满现实 而又看不到光明前景的彷徨、苦闷心情。《病中吟》、《悲歌》等都属此类。
聂耳的歌曲创作
聂耳(1912-1935)1931 年在上海考入黎锦晖主办的“ 明月歌舞团 ”。1933 年与 田汉、任光一起参加“苏联之友社 ”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了“ 中国新兴音乐研究 会 ”,1934 年又与田汉、吕骥、任光等人组织上海左翼剧联音乐小组,他是左 翼音乐活动的主要骨干。他从 1933 年开始音乐创作,共创作了 37 首歌曲,这些 歌曲大多为电影、戏剧的插曲。其中为数较多的优秀之作,都是具有历史价值的 作品。他是近代作曲家创作成功率最高者之一。聂耳的歌曲创作中,反映工人阶 级生活和斗争的作品占较大比重。如《开路先锋》、《大路歌》、《码头工人》、 《新女性》组歌、《打长江》等,都表现了工人阶级肩负历史重担,对未来充满 信心的英雄形象。他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准确刻画工人阶级形象的作曲家。其 次,他的爱国歌曲也是他创作中影响较广的一部分,如《毕业歌》、《义勇军进 行曲》、《前进歌》等,都以具有号召性的音调和果敢的节奏表现了中国人民不 畏强暴英勇抗争的革命精神。他创作的另一部分是反映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的苦 难和不平,特别是描写备受压迫和剥削的广大劳动妇女的痛苦生活和思想感情的 歌曲。如《飞花歌》、《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一个 女明星》等。另外,他还写下了多首儿童歌曲,如著名的《卖报歌》曾广为流传。
丁善德钢琴曲创作
丁善德(1911-1995)1928 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院。是中国首位灌制唱片的钢琴 家。曾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兼作曲系主任、副院长。主要作品有《长征交响曲》 等。丁善德的钢琴音乐在 40 年代中国钢琴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早期作品
《春之旅》组曲表达了人们渴望光明的迫切心情和对生活的坚定信念。《序曲三 首》和《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是丁善德 1948 年在法留学时思念祖国之作。这 两首作品在艺术个性和中国民间音乐风格的创造、突破,对西洋音乐的借鉴等方 面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江文也管弦乐创作
江文也(1910-1983)著名作曲家。少年时赴日读书,课余学习声乐和作曲。在 作曲方面他受到了齐尔品关于运用 20 世纪作曲技法来创作具有民族音乐内涵的 思想的影响。在江文也众多体裁的作品中,管弦乐占重要地位,但许多作品的总 谱已遗失,现存管弦乐作品有:《台湾舞曲》、《北京点点》、《孔庙大晟乐章》 等。《台湾舞曲》是一部富于浪漫幻想的东方风格的交响诗。《北京点点》力图 更大胆地吸取现代技法来创造一种不同于“学院派 ”的新创作风格。《孔庙大晟 乐章》是一部实验性的交响音乐作品,在中国近代音乐创作乃至于世界现代音乐 创作中都显示了大胆的创新精神。
马思聪小提琴曲创作
马思聪(1912-1987)少年时留法学习小提琴演奏和作曲理论。30 年代回国后主 要从事小提琴演奏和音乐创作,他是中国第一代小提琴家,也是近代最有影响的 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马思聪的音乐创作以小提琴音乐流传最广。他的《摇篮 曲》、《第一回旋曲》、《绥远组曲》等作品是中国近代小提琴音乐的重要财富, 标志着中国小提琴音乐有了良好的开端。
特点:1.马思聪的小提琴音乐大多采用民歌音乐写成,有着浓郁的中国风格。他 的小提琴音乐充满中国民间风味的旋律,富有歌唱性。2.马思聪努力从小提琴音 乐的艺术规律出发进行创作,并注重发挥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他的小提琴曲有着 适于演奏的特点,这显然得益于作曲家拥有丰富的小提琴演奏经验和深厚素养。 3.马思聪的小提琴音乐是与钢琴伴奏音乐一起构思、创作的。这种独奏与伴奏一 体的器乐创作和为独奏音乐写作成功的多声伴奏音乐,在近代都是较少见的。
谭小麟室内乐创作
谭小麟(1911-1948)1931 年入上海国立音专,主修琵琶后兼修理论作曲,师从 黄自教授。1939 年赴美,学习理论作曲,师从欣德米特。1946 年回国,任上海 国立音专作曲教授兼理论作曲组主任。作为一个作曲家,谭小麟留下为数很少、 主要是室内乐的声乐及重奏作品。谭小麟的室内乐创作是在欣德米特的直接指导 下写成的,其中《小提琴与中提琴的二重奏》与《弦乐三重奏》曾得到欣德米特 及美国音乐界的高度赞赏。欣德米特曾亲自参加了这两部作品的演出和灌制唱片。 这些作品除了表现出作曲家纯熟精湛的写作技巧外,其音乐风格的鲜明和作品的 民族特色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地印象。谭小麟的这些作品是我国近代室内乐创作中 努力摆脱欧洲传统风格影响,开始走上一条艺术创新之路的标志。
近代新型中国乐器合奏音乐的主要创作特征
这一时期的中国乐器合奏音乐以在传统音乐基础上编、创者为多。创作思维也有 多种,.选择某一民歌或某些民歌或传统乐曲,使用新的乐器组合形式创作音乐, 赋予音乐以新的内涵是最常见的一种。第二种是不以现成乐曲或旋律作为发展音 乐的凭借,而是广泛吸收传统音乐的各种因素,保持和发扬某种风格和情趣的创
作。第三种是作曲家全新的创作,如《彩云追月》等。《彩云追月》是由任光创 作的一首民乐合奏曲,乐曲以西方探戈舞蹈节奏贯穿,写得清新、优雅,是近代 中国乐器合奏音乐中富有新意的佳作。
秧歌剧创作
定义:秧歌剧大多是以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 ”作为基础,再广泛吸收当地的民 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因素综合而成。它是一种熔戏剧、 音乐、舞蹈于一炉的综合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新型的广场歌舞剧。
题材内容:秧歌剧的题材内容十分广阔,涉及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主要是反 映当时解放区的生产斗争的,如《兄妹开荒》等;反映根据地农村中的阶级斗争 的,如《说理会》等;反映根据地军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革命斗 争的,如《周子山》等。
类型:这时期的秧歌剧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形式和剧情都比较简单,只有两三 个角色,用叙述式的演唱来表达剧情发展的,如《兄妹开荒》等。另一类是形势 较复杂、角色较多、情节比较曲折的,如《周子山》等。
秧歌剧的音乐大多是采用陕北群众所喜欢、所熟悉的地方戏曲和陕北民歌的曲调 加以填词改编的。
历史意义:1.它是边区“文艺整风 ”运动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的精神得到具体贯彻的产物。2.它为利用民间旧艺术形式创造新的民族艺术形式, 为后来新歌剧创作奠定基础。3.它为根据地革命文艺的蓬勃发展,训练了一支新 的文艺队伍,因而对其他各种文艺形式体裁的民族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理论著述
王光祈的理论贡献
王光祈(1891-1936)1920 年赴德国留学,起初研习政治经济学,后转学音乐。 1927 年人柏林大学专攻音乐学,1934 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获波恩大学 博士学位。王光祈的论著大体可分为两大方面:
第一,向国外音乐界介绍中国音乐和向国内音乐界介绍外国音乐的主要著述《声 音心理学》、《音学》等。从中可以看出他已大大超出过去一般局限于基础乐理 和基础和声理论的介绍,而是着眼于从文化学和音乐学的角度向国人更深入、广 泛地介绍西洋音乐与西方社会的生活、文化,以及其发展规律、经验。
第二,进行有关中国音乐、东方音乐以及有关中西音乐比较的研究,这是王光祈 理论研究著述中更值得注目的领域,主要著述有《中国音乐史》、《论中国古典 歌剧》等。关于东方音乐的研究和中西方音乐比较的研究,是王光祈将西方创立 不久的“ 比较音乐学 ”的方法用以考察世界东西方音乐异同的开创性研究。他主 要从亚洲各国民族音乐的律制和调式的规律性分析与欧洲音乐进行比较,从中提 出了“世界三大乐系 ”(即“ 中国乐系 ”、“希腊乐系 ”、“波斯阿拉伯乐系 ”) 的学说。关于中国音乐的研究,王光祈侧重在古代音乐史的领域,比较重要的体 现在他的博士论文《论中国古典歌剧》和《中国音乐史》两部史学性著作上。
青主的美学思想
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1912 年留学德国,学习法律,兼习钢琴及作曲 理论。1922 年回国参加国民革命,1929 年起担任国立音专乐艺社刊物《乐艺》
季刊及校刊主编。青主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于他在上海工作的时期,特别是他在 国立音专工作的时期。他的代表性论著有美学性著作《乐话》和《音乐通论》, 以及他为《音》、《乐艺》、《音乐教育》等刊物所写的几十篇评论文章。他的 上述两部美学著作是我国近代集中探讨音乐美学问题的第一批代表性著作。青主 在这两部著作中的核心思想是“音乐是上界的语言 ”这个命题。青主很重视音乐 作品内容不同于其他具体艺术的特殊性,他强调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是反映 人类灵魂的形象艺术,是反映人类复杂情感的艺术,并且是随着声音的运动而变 化的“时间的艺术 ”。
青主还对我国现实音乐生活的问题做出自己的评述,其中有《音乐的好尚》、《论 中国音乐》等。在这些文章中他较多论述了音乐的国际性和音乐作为自由的艺术 等观点,还阐发了他对音乐“ 中西关系 ”方面稍带偏颇的看法,具有明显“全盘 西化 ”的倾向。可以看出青主是一位敢于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音乐学家。
丰子恺的通俗读物
丰子恺(1898-1975)李叔同最亲近的学生之一。曾短期留学日本,进一步受到 西方音乐文化的熏陶。归国后在上海、浙江等地教授美术、音乐。他的最早的一 部通俗性理论读物《音乐的常识》在 1925 年出版。1926 年又出版了《音乐入门》 一书。此后的译著还有《孩子们的音乐》、《生活与音乐》等。丰子恺的译著成 果涉及乐理、和声、曲式、乐器、乐队等广阔的领域。这些著作文笔浅显生动, 对普及现代音乐知识,特别是向中小学生介绍西方音乐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杨荫浏理论成就
杨荫浏(1899-1984)自由学习民间乐器演奏和工尺谱,10 岁左右开始学习钢琴、 乐理、和声、复调等西洋作曲技术课。12 岁入“天韵社 ”学习音韵、昆曲等, 还曾向阿炳等人学习民族器乐演奏,并经常参加当地民间艺人的演出活动。1936 年任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同时在燕京大学音乐系讲授中国音乐史课。1941 年 受聘为国立音乐院教授,兼研究室主任。杨荫浏的民族音乐造诣非常深厚,医生 有著作数十种。他身体力行,踏踏实实地对国乐做深入细致的研讨工作,并在此 基础上于 1944 年完成了《中国音乐史纲》的写作。此书内容充实、辨伪求真, 是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史学的重要收获和进步的标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