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是百强区。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2023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暨2023赛迪百强区》显示,榆阳区在近千个地级市市辖区中位列全国第87位。
作为陕西省榆林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23年上半年,榆阳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815.23亿元,在榆林市排名第二。
榆阳,是能源重镇。
以煤炭为例,2022年榆阳原煤产量1.51亿吨,占榆林市原煤产量的四分之一。即便是与陕西省的原煤产量相比,榆阳的产量也占五分之一。
其实,榆阳也是文化重镇。
这里不仅有与山海关、嘉峪关齐名的镇北台——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台”;也有与北京齐名的四合院文化,这是榆林古城被称为“小北京”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诞生在榆林古城里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榆林小曲。
榆阳的代表文化当然远不止于此,还有总兵文化等。
相较而言,榆阳文旅的知名度却并不是很高。一个能源重镇将如何在文旅事业中突出重围,打造出一张张榆阳名片?
有故事的榆林古城
在榆阳,有一座古城。
她就是榆林古城,是目前陕西省内规模仅次于西安的明代城池,也是长城沿线唯一保存完整的砖砌军事城垣和要塞。
这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东依驼山,南凭榆阳河,西临榆溪,北踞红山,呈扁形“凸”字。榆林古城在榆林火车站东三公里处,榆林汽车站往东不到一里即是古城南门镇远门。
在明清时,榆林古城是重要的九边重镇。古城虽然历经沧桑,但仍保留了一些古迹。比如榆林老街的“六楼”,老街长2182米,由南向北矗立着的是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
榆林古城的每一栋仍在的建筑都可能述说着不同的故事。懂榆林古城的人自然有很多故事可讲,比如榆林市民间文化学者联合会会长王刚就是其中之一。
王刚告诉新京报记者,有一次他从瓮城上去,一直到魁星楼,本来只是给十来个人讲榆林古城的故事,但后来发现身后已经跟着一群人。“很多外地游客来榆林古城,其实看的不仅是古城的砖瓦、城墙,而是听听古城背后的故事。”
也正是因为榆林古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1986年12月,榆林古城即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截至2023年3月,我国一共有14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8年,榆林古城又被评为“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城”之一。
为了保护好榆林古城。2021年底,根据榆林市、榆阳区一体化发展及榆林古城保护开发要求,榆阳区人民政府发起“相约榆林·对话古城”更新计划,并制定一系列规划和方案,按照“南塔北台中古城”的空间布局,采取“针灸式”保护与开发的方式实施榆林老街改造提升工程。
今年2月,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非遗大集在榆林老街开集,一场场传承千百年的非遗展演和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网红”景点,吸引了60万人线下观展,6亿多次线上点击量,也让这条有着近600年历史的老街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今的榆林古城,“一到过年的时候,因为好多榆林人返乡回来了,也有好多游客来体验陕北的年味,古城非常的热闹”。榆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蓉对新京报记者说。
“小北京”的由来
在榆林古城,有故事的不仅仅有“六楼”,还有四合院。
榆林市设计师协会副会长、榆林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慕云舒所著的《榆林四合院-保护与传承》一书记载,从明清直至20世纪80年代,榆林古城尚有四合院1100座,如今,雄峙数百年、充溢艺术趣味的四合院仅余大略。
据文管部门统计,城内现存四合院700余座,其中具备规模的只有90多座,而保存较完整的仅有9座。
“四合院与北京相同,但建制比北京的高。”王刚认为这是榆林古城被称作是“小北京”的最直观体现之一。
慕云舒认为,榆林明清四合院不仅是古城的重要组织肌理,也是古城的灵魂,试想如果没有了四合院井然有序的陪衬和烘托,那“小北京”之象从何而来。
王刚等人表示,总兵文化也是榆阳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榆林古城的四合院中有些就是总兵府邸。
据榆林市教育志办公室原主任李春元考证,明清300年间,曾任榆林和其他边镇总兵的榆林籍人士达240余位。
比如吕氏四合院,院落坐北朝南占地千余平方米。《榆林四合院-保护与传承》记载,该院落为原榆林总兵吕杰宅院。吕杰是雍正二年甲辰科中武进士榜眼。曾任直隶参军、杀虎口副将、宣化镇总兵。
吕氏四合院的大门是官绅富豪府邸的三开间广亮大门,高大而宽敞,门洞两侧坐落着石狮石鼓,大门上悬挂着御赐的牌匾。油漆锃亮的门扇上镶嵌着金钉,大门外笔挺高耸的旗杆。“这些都是展示着院落主人曾经的显赫、威严和神秘。”慕云舒解释。
榆林古城的四合院不仅有总兵的,也有其他一些官绅的。从现存的牌匾来看,比如还有“太史第”“武魁”“文魁”等。
据公开资料显示,现存的“太史第”府邸为数不多。榆林古城的“太史第”府邸是清胡鼎彝所建。胡鼎彝是光绪帝的老师。
王刚介绍,之所以榆林古城叫做“小北京”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榆林古城形似“凸”字,与北京古城相似,只不过榆林古城的“凸”字更扁平,而北京古城的“凸”字更窄、高。
古城内的榆林小曲
在榆林古城,还保留着一项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榆林小曲。2006年5月,榆林小曲被正式认定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榆林府志记载,榆林“明初为榆林庄。东胜失守,始筑榆林城。成化年间,余子俊移延绥镇于榆林庄,置榆林卫”之后,朝廷大量移民对边关进行充实,榆林于是成为我国的九边重镇之一,历朝历代都会在此常年屯兵驻军。
榆林学院文学院教授吕政轩对新京报记者解释,由于外籍官员在榆林的数量逐年增加,特别是江浙一带过来的官兵,占了外籍官员的70%以上,因此当地民间至今流行着一种“南官北坐”的说法。
不过,榆林小曲的具体起源,吕政轩表示,目前尚未查询到直接记载的文献资料,但有几种推测。不管哪种起源,榆林小曲是南来小曲与陕北民歌相结合,逐渐形成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一种民歌。
由于榆林小曲只在榆林古城内传唱,即祖父传给父亲,父亲传给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这使得榆林小曲成为了如今的一个窄众曲艺项目,必须重点加以保护。”吕政轩说。
为了更好传承榆林小曲,荷风书院负责人高飞在今年正式启动了对榆林小曲唱奏者的年轻化工作。
高飞向新京报记者介绍,榆林小曲现在只剩下几个老人在传唱了,甚至有时他们在古城内唱奏还被投诉过扰民。因为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在审美上已经不能接受,所以,“我们最近这几个月开始尝试让榆林小曲唱奏人员年轻化”。
榆林小曲的传承人也在采取措施,使得更多人认识和熟悉榆林小曲。作为榆林小曲的市级非遗传承人,梁梅介绍,“榆林小曲研究会经常开展小曲进校园活动,让演唱榆林小曲成为学生们课余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梁梅所在的榆林小曲研究会目前有会员50多人、学员20余人,已累计为全市多所学校共千余名学生教学演唱。在各方努力下,一些文化名人、专家学者也相继加入,对榆林小曲开展更深入的挖掘发现、整理创新工作,一些优秀作品被拍成短片或纪录片。
榆阳区人民政府也采取了相关的保护措施。比如,将榆林小曲请进了陕北民歌博物馆进行现场唱奏。对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给予每年2万元的奖补。
吕政轩表示,榆林市和榆阳区人民政府也即将出台奖补范围更广的措施,即不再只是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补助,对于省、市、县级的非遗传承人也将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奖补。
不仅如此,榆阳区还设立了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这里,每一项非遗的传承人都有一间办公室,以及一个免费对外开放的小剧场,供榆林小曲、说书和民歌唱奏者使用。
榆阳区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初,榆阳区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1个,其中国家级保护项目1个、省级保护项目5个、市级保护项目8个。
对于保护非遗,榆阳区不遗余力。已连续十多年设立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并逐年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投入力度,其中2019年至2023年,榆阳区本级财政累计预算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及相关保障经费1451万元。
同时,榆阳区本级财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对榆林老街进行改造提升,将其中部分老旧门店重新设计,用于非遗作品展览、非遗集市和非遗小市场等。
此外,2023年榆阳区继续计划安排630万元用于榆林老街非遗展馆的装饰改造、提升非遗剧目质量、收集非遗精品。
“万里长城第一台”
除了榆林古城,古城外的镇北台也是一绝。
镇北台位于榆林市北约五公里处红山上款贡城西南角,东隔款贡城与东梁相望,北越长城为东西梁,西隔210国道连老爷庙梁,南为沙窝。
从北往南,镇北台、榆林古街和凌霄塔遥相呼应,形成了“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古建筑特色。
镇北台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台”,与山海关、嘉峪关被称为中国长城的“三大奇观”。
这座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烽火台,是“隆庆议和”与“和平互市”的产物。整座城台以红山山体为基座,外砌砖石,内夯黄土;方正整齐,气势雄伟。台体总共有四层,总高30米,登上镇北台最高层,塞上美景尽收眼底。
陈运和诗赞“上台下台演王朝,进戏出戏扮将士”。因为镇北台据险临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
史料记载,明朝中叶,朝廷的军事治所延绥镇设在离长城200多里外的绥德州。明成化年间,四川人余子俊出任延绥巡抚,他看出了蒙古族屡犯边关,治所响应缓慢的弊端,便上书朝廷,把延绥镇治所于1473年迁到了榆林卫,同时扩建城池,增兵设防。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在榆林卫以北的红山设立市场与蒙古人贸易。然而,贸易兴盛反而吊起了蒙古人胃口,他们伺机南下抢夺财物,掳掠牲畜人口。
为了边城安全,1474年,余子俊命人在秦长城、隋长城的基础上,历时4个月修筑起延绥镇长城,并在红山脚下,长城南沿建起一方形小砖城,取名款贡城,便于蒙汉官员接待洽谈及举行献纳贡品仪式,主要供当时的蒙汉官员之间进行商洽、会晤、谈判、贸易、受贡、赏赐等活动。
不过,相比于山海关、嘉峪关,镇北台被人所熟知的范围更小。就连榆林市长城保护志愿者协会会长高秋燕也承认,尽管她们是生活在长城脚下,但对长城却是相当不了解,哪怕是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出生的村子就有长城。
1987年,高秋燕在榆林学院读外语专业。一名英国人威廉·林赛徒步考察长城来到了榆林,但却被误认为是“间谍”滞留在了榆林宾馆。高秋燕想找老外练练英语,于是前往酒店接触了威廉·林赛,相互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高秋燕并未与其保持联系。
又过了11年,高秋燕再次联系上威廉·林赛后,才逐渐意识到自己需要对长城做点儿什么。
高秋燕从零开始,创办了榆林长城主题展馆。如今的展馆完整展示了约百年前长城的照片与威廉·林赛寻访相同位置长城所拍照片,生动展示了长城的损毁变化,从而告诉世人保护长城的意义和重要性。
高秋燕告诉新京报记者,他们一直在做长城文化进机关、进校区、进社区等工作,呼吁更多人加入进来保护长城。通过这三十来年的接触,高秋燕认为,长城不仅仅是一个古代军事防御设施,而是可以作为中外友谊的桥梁。
高秋燕介绍,曾经有一名8岁的美国男孩因患癌症即将离世,但他有一个遗憾希望在有生之年有人可以帮他完成,就是帮他看看长城。高秋燕知道这件事后就立即组织人员遂了小孩的愿——在长城举着这位孩子的姓名拍照。
“我们为美国孩子祈福,要让他感受到来自中国的温暖。”高秋燕说。最后参与活动的人数超出了她的预料,仅在榆林就有58人参加。她因为去镇北台的门票发愁而向镇北台景区管理部门求助,不料景区负责人一听说是为了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当即决定免收30元钱的门票。
“仅仅依靠文物部门的人和长城文保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借助社会力量,有效拓展长城保护的宣传渠道,唤起基层群众对长城的关注和重视,壮大社会保护力量。”高秋燕说,这是她希望为长城做的一点儿贡献。这段话也展示在了她的展馆里。
现代化的馆藏文化
榆阳向世人展示的文化项目越来越多,也更加现代化。
“过去,如果有朋友到榆林来,说句实话,我只能带他们去镇北台、红石峡。”张蓉如是说。现在有朋友再来榆林玩,她说“能逛的地方就多了”。
张蓉于2016年调任榆阳区原旅游局工作,七年过去后。张蓉介绍,榆阳如今有5个4A级景区、10个3A级景区,以及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榆阳将很多文化都“收进”了博物馆。比如已建成的陕北民歌博物馆,夫子庙六馆:陕北民俗博物馆、古代碑刻艺术博物馆、陕北红色藏品陈列馆、古代丝绸之路脱模艺术展览馆、走出家乡的榆林人展览馆和中国算盘博物馆。
还有三馆在建设之中。
以陕北民歌博物馆为例。赵芳原是一名幼儿园教师,但陕北民歌博物馆2018年开业后,她就成为了陕北民歌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
赵芳告诉新京报记者,今年暑假,她接待过一批来自江苏南京的游客,未参观之前问了她一个问题:博物馆怎么展示民歌?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他很奇怪为什么会建这样的一个博物馆?
但参观完之后,这名游客告诉赵芳,让他很意外。没想到陕北民歌博物馆能如此活态化展示民歌,互动性这么强。他去过全国各地很多博物馆,陕北民歌博物馆给他的印象可以说是至今最深的。
陕北民歌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1800平方米,其中展区面积约5680平方米,包括博物馆序厅,传统陕北民歌展区、革命历史陕北民歌展区、新时期陕北民歌展区、陕北民间音乐艺术展区、陕北民歌研究专题展区、临时展区六大部分,以陕北发展脉络为主线,“纵”向反映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横”向反映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全面展示陕北民歌的前世与今生。
陕北民歌博物馆现有陕北民间音乐文化相关的珍贵图书、手稿、影音资料等藏品共3391项:其中图书、期刊文章等文献资料990项,共1001本;曲谱、词谱共522项;CD、DVD、录像带等影音资料共562项;其余1317项为报幕词、刺绣、道具、服装、工作函、工作照、奖杯、奖状等其他资料。
赵芳说,正常参观陕北民歌博物馆,全程下来得一个多小时,但人的注意力只有40分钟左右。如何让参观者能够不在这一个多小时觉得枯燥无味,腿脚酸痛呢?他们为此特意将陕北民歌的号子、信天游和小调,以及榆林小曲等穿插进游客参观的全程,从2楼大厅走上4楼展厅,最后从4楼下到2楼大厅都有民歌演唱。
除了有专门的演唱人员,陕北民歌博物馆的解说员也基本都能唱。赵芳介绍,她自己就是受爷爷奶奶影响,从小就听他们唱陕北民歌,耳濡目染她也会唱些陕北民歌。“陕北人其实都能唱两句,只不过每个人先天嗓音条件不一样,唱的有好赖而已。”
此外,陕北民歌博物馆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民歌,比如有让游客可以与自己喜欢的陕北民歌手进行声音、时空互动的陕北民歌体验中心;有360度球幕小影院,以便游客观赏陕北民歌。
张蓉表示,陕北民歌博物馆是目前全国唯一为民歌而修建的博物馆。“凡是来看过民歌馆的没有说不好的。不管是来视察的领导,还是参观的游客。”
数据显示,自2018年5月陕北民歌博物馆建成后至2023年9月,已累计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
张蓉说,在榆林市、榆阳区的正确领导下,榆阳区的各项服务配套设施也在逐渐完善,文旅事业正一年比一年好。通过“大美榆阳”、“清爽榆林”等品牌性活动来带动榆阳的文旅产业发展,“榆阳会越来越好的”。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