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快评:用“伪诗经”骂人,没有“高级感”

正观快评:用“伪诗经”骂人,没有“高级感”

00:00
02:58

近日,多篇网络文章显示,微信公众号“华师历院”疑似发文,引用学生接受采访时所用诗歌“诗经·彼阳”。而该诗被指为虚构,且通篇利用谐音梗进行讽刺谩骂。

实际上近年来,类似对《诗经》的改写并不少见,华中师范大学的这名学生也并非“原创”。通过搜索第三方平台可以发现,不少谐音为脏话的诗句成为了一种骂人时使用的“梗”。甚至有人煞有其事地对这些“伪诗经”“伪诗句”进行解读。

《诗经》穿越历史走到现代人面前,寄托其中的率真情感依然鲜活,重章叠句历久弥新。满腹忧思时,我们会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砥砺前行时,我们高呼“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写出了多少人心中的那个“她”,“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又将那个“他”的影子,带入了多少人的心中。

将如此回荡千载的赤诚真情,变成了骂人的“外包装”,凸显不出作者的文化水平高,只凸显出了其素质低下。当然了,这个时代有不少年轻人通过创新的方式演绎新“国潮”,但是对《诗经》的如此改写,让其通过骂人的方式“出圈”,实在是对其承载情感的亵渎。

有人认为,“伪诗经”创意十足,且颇具文采。抛开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文字编排不谈,单从其所映射的脏话来说,不管这些脏话穿了什么“马甲”,都不值得被称赞。

回到这起事件本身,这位同学也许是想借网上的“伪诗经”表达对校园生活的不满。但学习历史文化类专业的学生,因对校园生活不满,就套用《诗经》出口成脏,如此“学以致用”真的不可取。若其真有什么真知灼见,大可通过正当途径大胆表达,如此披着《诗经》的皮瞒天过海,既没有必要,也不坦荡。

从学院管理的层面看,学生的表达自由应该得到尊重,但是学院官方公众号的文字,展现的应该是该院学生的整体精神风貌。因此,公众号的编辑应该对内容的把关起到主要责任。让如此晦涩难懂、没有实际意义,仅靠谐音堆砌的脏话混入其中,反映了编辑的把关的疏漏。

9月19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发布《情况通报》称,因把关不严,一篇推文造成不良影响,我们深表歉意。学院深刻检讨,已对相关人员予以批评教育。

近年来“伪诗句”“伪诗经”的现象,应引起更多人的反思,让污言秽语内核的假文化,取代承载赤诚真情的真文化,不是一个应该感到欣喜的趋势。此外,这种现象也给编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自己前所未见的新用法,要多留个心眼,警惕“伪诗句”混入其中大行其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