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2023年“绿色·领跑”标准化交流会对话汽车行业年度会议在广西柳州召开。在同步开启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技术沙龙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叶盛基分享了他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出海、中国全球出口量迅速上升与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等话题的一系列思考。
中国汽车产业出海需要系统性思维,反补贴调查是毫无理由的
中国汽车纷纷走向海外市场,但近期欧盟委员会计划启动一项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引发大量关注。
对此叶盛基谈到,中国汽车出海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大,所谓“反补贴”调查是毫无理由提出的,是针对中国的。但国外消费者也希望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希望得到新产品新技术的体验,而中国新能源汽车确实有一定规模,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得相对比较快。这也给发展相对较快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了带来机会。
他强调,相关的国家,特别是传统的发达汽车国家,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和汽车产业的崛起有些“五味杂陈”。
正因为这样,中国汽车产业出海需要系统性的思维。
首先,叶盛基建议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要与时俱进地调整,要充分地利用国际贸易规则,WTO协议和相关要求,做好政策规避。
第二,他建议在知识产权领域做好管控。“我相信我们的企业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也相信我们的产业也坚定地尊重国外同行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这些年我们有很大的进步。但是西方国家不会完全正确、全面地认知我们,所以这个方面我们要多宣传,多呈现。”叶盛基说。
第三,他建议积极应对国外管理。举例来说,出海企业要注意自家产品碳足迹的管理,要充分运用一切绿能、绿电来生产企业主打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否则,企业生产出口产品赚的钱可能还不够交税。
此外叶盛基认为,在保护我们权利的同时,做好我们自己很关键。我们的企业要不断地创新,提升自己,提升产品;我们的相关方也要积极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包括标准法规的协调。希望有关方面在标准法规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我国产品出口。
中国汽车走出去的路还很长,新能源车产业发展需要科学推动产业化进程
叶盛基提到,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预计达400万辆,目前我们已是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名。他认为这一成绩值得欣慰,不值得沾沾自喜,因为我国汽车产业“走出去”的路还很长。
他认为,我国走出去的整个系统工程在各个环节还有缺失,我国在推动整个产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政策,需要在政策上不断改进和提升。同时,我们的产业链相关方也还没有充分地做好准备,客观地说一些车企现在走出去还是靠单打独斗,通过头破血流积攒一些经验。
叶盛基建议,中国汽车,包括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和未来发展,需要政府部门、产业链相关方、汽车企业,以及包括经营、保险、各有关的标准和认证机构、诸多后市场服务机构的共同努力,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健康地走出去。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不断增长,渗透率已经达到30.1%,叶盛基认为,目前渗透率的提升主要靠混动车型支持,这印证了产业的电动化发展迭代是个逐步的过程。他认为,要完全地形成新能源产业化,需要各方科学地推动产业化的进程,要科学地、有效地实施我们多技术、多产品、多元的电动化进程。
他还强调,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是此消彼长的过程,但这样的过程一定是要科学地、有序地去发展,按照产业迭代的规律去正常地运行,不要断然地、决断地去推动。传统汽车要不断地利用现代的各类技术促进自身升级发展,支持整个产业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