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荞麦等杂粮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近期,在中国粮油学会、河北省科协主办,益海嘉里金龙鱼协办的“爱粮节粮 从我做起”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上,业内专家指出,我国杂粮消费比例近年来有所降低,但产业基础仍在,发展潜力大。杂粮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普、科研力量的参与,同时还需企业、产业的协同整合以及品牌化发展。
杂粮消费降低但仍有潜力
杂粮是传统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指除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大作物以外的粮谷类作物,其中谷类杂粮包括高粱、燕麦、小米、藜麦、荞麦等,豆类杂粮主要包括绿豆、红豆、豌豆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杂粮生产国和出口国,但产业发展仍存在困境。此次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介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从1960年到2021年,全球谷物构成结构中,杂粮比例从30%下降到10%。“国人食用杂粮在食物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也在逐步降低。1949年,我国杂粮产量约2000万吨,约占粮食总产量的1/4。而从2022年的数据来看,我们的杂粮产量可能只占6.5亿吨谷物中的1%。”
不过,胡冰川表示,尽管杂粮在整个谷物中的占比少,但仍然有强大产业基础。“我们了解到,在河北张家口以及全国很多地区都有成片的杂粮产区,比如张家口蔚县的小米,可从一个小切口进行产业纵深发展。”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委会会长李顺国表示,尽管近年来小米的种植面积在下降,但总产量并没有降低多少,得益于科技发展,品种和栽培两个方面都有进步,使谷子单产从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200公斤,河北张家口还曾创造了亩产810公斤的最高纪录,也说明杂粮行业的发展有潜力。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院刘合光也提到,整体来说,我国杂粮的产量相对主粮比较少,只能在特定的区域种植,但如果对种植技术进行改进,则杂粮的种植面积可以扩大,产量可以提高,这也是该产业的一个潜力。
消费下降与认知不足有关
在李顺国看来,杂粮在国人饮食结构消费比例降低,和消费者对杂粮营养健康价值的认识不足有关。“通过最近几年的科普活动,我们发现科普有利于促进消费。尤其今年是国际小米年,我们通过组织全国性会议,推动高端论坛举办,促进产销对接,形成小米为主的大消费。”
益海嘉里金龙鱼研发总监姜元荣介绍,很多轻食者、养生人群选择杂粮产品,主要是杂粮有着优秀的营养价值,除了蛋白质,还有微量矿物元素、钙、铁等。在营养研发方面,姜元荣介绍,益海嘉里金龙鱼此前曾与中国营养学会成立“区域食品营养创新平台”和“全民营养科研基金”,以提升基础营养研究综合能力。还推出“科学主食公式”主食产品谷薯杂粮米,先后研发51优+荞麦挂面、全麦粉等杂粮及功能性食品,将杂粮向营养健康化方向进一步发展。
行业需加强品牌化建设
谈及产业趋势,刘合光认为,杂粮产业还缺乏产业整合思维。产业发展应整合前端、中端、后端的产业链,将育种专家、植保专家、农机专家以及企业家整合在一起,把生产的现实需要和继续开拓的方向、专家的能力整合在一起,推动杂粮产业的发展。
行业发展也需要企业力量。益海嘉里金龙鱼公共事务部总监涂长明向新京报记者介绍,像蔚县小米这样的杂粮产品,一开始当地缺乏品牌,产品出不去,在金龙鱼的产业整合下,带动蔚县小米走出去,还带动当地杂粮加工产业的发展,目前蔚县兴办了很多加工小米的企业。
刘合光表示,杂粮行业需要大力打造品牌,这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各地目前都在打造区域品牌,企业也要打造杂粮品牌,让畅销品为产业赢得更多消费者。
李顺国认为,此前的品牌建设是片面的,只注重宣传,如今的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符号宣传、品牌传播,产品的质量控制系统、品种基地的质量追溯体系等多个方面构建,系统化地培育杂粮行业品牌。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