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见陶瓷的前世今生—— 郑州市2023年陶·瓷艺术作品展即将开展

“豫”见陶瓷的前世今生—— 郑州市2023年陶·瓷艺术作品展即将开展

00:00
09:54

巍巍嵩山横亘天地之中,浩浩黄河奔流大河之南。郑州,因黄河而生、依黄河而兴,陶瓷原料极为丰富,华夏先祖在这里泥火匠心,抟土幻化,开疆扩土、筑房成器,在嵩山与黄河之间创造出了璀璨的陶瓷艺术。

早在8000年前,郑州裴李岗文化的先民已烧制出成型的陶器。郑州商代发掘出土的原始青瓷,又把我国烧造瓷器的历史提前到3600年前。隋、唐、五代、宋,萦绕嵩山,瓷窑更是星罗棋布。郑州、巩义、登封、新密、荥阳生产的青瓷、白瓷、三彩、彩斑瓷、绞胎瓷世界领先。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用陶瓷讲好郑州故事,了解陶瓷,首选郑州。郑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专题策划主办“瓷美郑州”——郑州市2023年陶·瓷艺术作品展”,讲述陶瓷的前世今生。

此次展览首次汇聚郑州窑、登封窑、巩义窑、新密窑、荥阳窑等“郑州五大名窑”的优秀作品,同时还有匠心独具的赵恩民泥塑、精雕细刻的王玲黄河澄泥砚以及生活在郑州的河南省陶瓷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

踏黄河,枕嵩山,揽平原,拥河洛。此次展览把陶的语言、瓷的韵味融入茶的芬芳,让生活与艺术牵手互动、曼妙生发。据悉,展览地点位于郑州国香茶城,展览时间为9月21日—10月10日。

郑州窑:中国原始青瓷重要发祥地

郑州窑文献亦称御窑、柴窑,是五代后周所立,其开创的天青釉瓷影响深远。

郑州从商代就掌握了原始青瓷的烧制技艺,是中国原始青瓷的重要发祥地,文献记载,在五代时期郑州更是烧造出了精美绝伦的柴瓷,其主要特点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明代王佐所著《新增格古要论》中专门记载“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瓷史》记有“五代数十年间,其瓷窑可考者有五,曰郑州窑、耀州窑、宣州窑、南平窑、越州窑”,郑州窑为诸窑之冠。

然而,自五代后,郑州窑柴瓷就神秘地消失了。寻找和复烧郑州柴瓷窑成为一代又一代考古人和陶瓷人的梦想。由陶瓷艺术家孙军领衔打造的郑州窑历尽千辛万苦再现和传承了郑州陶瓷史上的荣光。郑州窑青瓷烧制技艺的恢复填补了中华瑰宝陶瓷艺术的又一项空白,被郑州市政府公布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河南省第七批“中原贡品”保护名录。

郑州窑传承复兴基地现位于郑州市惠济区花园口,占地七亩,环境优美,由郑州窑复烧产品展厅、中国青瓷标本博物馆、中国青瓷研究资料室、生产车间、学习培训教室等组成。其中,中国青瓷标本博物馆展示了孙军30年来收藏的中国100余座古代青瓷窑口的青瓷标本10万余件,展现了自商代原始青瓷至元代之前中国青瓷最重要的一段发展历程,是河南省学习研究中国青瓷特别是中原青瓷,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

登封窑:白陶完成了由陶到瓷的过渡

登封窑的陶瓷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往上可追溯到八千多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双庙沟遗址就有红陶和条纹灰陶的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王城岗遗址和君召南洼遗址白陶的发现,完成了由陶到瓷的过渡。白陶,被专家誉为瓷之源头,这为以后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这里孕育并诞生了北方最早的白瓷;隋唐时期,又发现了最早的青瓷、到宋代成为北方地区的青瓷烧造中心;北宋时期,登封窑的生产达到巅峰,品类之丰富、做工之精良、装饰之独特,在同时期其它窑口都无与伦比。金元时期登封窑渐趋衰落;明清时期,时盛时衰;解放后先后成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时均有组、社所属的农副业手工作坊,1958年,改造成为登封县陶瓷厂。

登封陶瓷造型特点,线条流畅约、浑厚、丰满、秀挺、端庄的特点;釉色特点,釉色偏黄,呈象牙白;装饰特点,装饰技法齐全,如:划、刻、剔、绘、镂、雕等,题材丰富如山水、花鸟、人物等;工艺特点,随意、洒脱、流畅,但又不失精美,尤其表现在口足上,精工细作,十分考究;艺术特点,具有北宋文人社会的审美情趣,追求清新雅致的画面和色彩,注重和谐、谐调和统一的艺术思想,技法多以写实为主,结合造型特点,设计匀称灵活,毫无拘束、一枝通透、一气呵成,没有程式化的古板和拘泥。

巩县窑:既是皇家贡品,也是民间食用器

中国陶瓷巩县窑,是唐代烧陶制瓷的重要窑口,是唐三彩的发源地,唐青花和唐绞胎的创烧地,北魏年间率先烧造了白瓷,奠定了我国南青北白的格局。巩县窑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烧造的陶瓷是皇家贡品,也是民间食用器。茶马古道、驼铃声处,都必有巩县窑陶瓷的身影。

巩县窑砂陶系列茶器和产品,是选用巩义地区优质高岭土和精细陶土烧制而成。其优点是高岭土含铝量高、强度大,驳化程度好;陶土具有含铁量高、钙质丰富等特点,是巩义地区独有的夹砂陶原料,含有多种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元素。各种矿物质釉料在溫度高低不同的烧造情况下,加柴燃烧,不同的矿物质釉料就有不同的釉色变化,产生变幻莫测的窑变。好的原料,加上古人留下的传统柴烧技艺,结合现代的高科技、电、气、加柴燃烧、还原气分、利用传统的民间高超烧造技艺,升溫曲线的高低不同炉温控制,加柴通风、闭炉保温、还原炉内气分变化、人工施釉厚薄不一等因素,窑变丰富,色彩纷呈。

巩县窑结合自身种种优点,最终研制,烧造出了二十四道不同色彩的器物,恰契二十四节气时令不同所产生的气侯变化,自然形成“春夏秋冬”四个既生态又环保的养生器具系列。

荥阳窑:隋青瓷“磅礴镇古今,雄浑天下名”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原始瓷器从陶器发展而来,最早见于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东汉出现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

荥阳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陶器的制作和生产,隋唐开始荥阳翟沟、任洼、小寨等地在制陶的基础上利用当地的瓷土资源,建起了规模较大的瓷器烧制作坊,烧制的瓷器有黑瓷、白瓷、青瓷、釉上三彩等瓷器,从出土遗物看,翟沟窑经隋唐、五代、宋、金和元延续近千年,比钧瓷、汝瓷还要早几百年,其中唐代为极盛期,从现存石碑看出,金代时期就于此设立了管理窑业官员,说明在金代荥阳翟沟瓷窑被纳入政府管理系统,也就是早期的官窑。元朝后期,由于连年战乱等原因,曾经盛极千年的荥阳陶瓷工艺失传。

在荥阳市领导、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杨伟河于2016年底恢复了荥阳隋朝青瓷的烧造技艺。

隋青瓷广泛吸收其他工艺品的优点和艺术成就,使瓷器的造型和装饰更加丰富多彩,胎质较为细腻,色彩厚重瓷化程度良好。在器形方面,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造型,又有所提高并创造出许多新的器形。创作出“磅礴镇古今,雄浑天下名”的艺术效果。

荥阳隋青瓷技艺的“复活”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新密窑沟窑:白如玉、黑如漆,宛如传统水墨书画

窑沟瓷窑遗址位于新密市大隗镇窑沟村和大路沟村。它北临洧水,南为起伏的丘岭,窑沟村南是一条宽阔的大沟,在大沟两侧的断崖上,遍布瓷片和窑具残片堆积层,均有遗址分布。遗址规模较大,地上地下文物古迹众多,是一个集烧窑、灰坑、活土坑、沟、瓷片堆积区的文化载体,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1963年6月,窑沟瓷窑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16日,河南省新密市窑沟遗址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沟瓷创烧于唐代,北宋时达到繁荣阶段,金代延续。根据宋代《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等书记载,河南府洛阳郡密县窑沟窑曾生产过贡瓷。窑沟瓷以白地黑花瓷著称,其白如玉、黑如漆的质地,传统水墨书画的特征,传播并影响了整个磁州窑系。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均发现有收藏的窑沟窑瓷器。

新密窑沟瓷窑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于窑沟遗址范围内,是一处集遗址保护展示、文化体验、教育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文化公园。总占地面积约350亩,由郑州窑沟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9272.2万元,2021年7月建成开放。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