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秘书张玉凤坦言:主席晚年多病但不糊涂,一直关心老百姓

毛主席秘书张玉凤坦言:主席晚年多病但不糊涂,一直关心老百姓

00:00
06:59

1976年初秋的一天,病重的毛主席将机要秘书张玉凤叫到身边,要她准备笔墨纸张,吃力地留下了墨宝,算是送给张玉凤最后的礼物,随即又意味深长地说道:

“我是供别人展览的偶像!”

提起毛主席的晚年,大概可以用“病重缠身”、“多思多虑”、“孤苦悲凉”来形容,这位带领国人走向新纪元的领导人,哪怕即将走到生命尽头,心中装着的依旧是家国大业。

一直以来,有关于毛主席晚年诸多政治举措的论述、评价层出不穷,毛主席也的确在那段岁月中存在判断失误的情况,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老糊涂”的表现,事实真的如此吗?

想要了解毛主席晚年时的真实状态,唯有当年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最为清楚,开篇提到的张玉凤就是其中一位。

1970年调入中南海毛主席处工作,1974年10月被中央办公厅任命为毛主席机要秘书,就在毛主席病逝后,离开中南海的她一直低调生活着,对于毛主席晚年的生活及心境,她的描述极为客观,也为世人了解毛主席提供了一个绝佳视角。

在张玉凤的回忆中,晚年的毛主席虽多病却并不糊涂,直到弥留之际,心中依旧将老百姓的生活疾苦放在第一位,只不过,身为大国领导人,他的这份苦心显得更加深刻罢了。

1971年之后,毛主席便重疾缠身,起初患上气管炎、大叶性肺炎,常常昼夜咳嗽不止,即便如此,他还是选择在八九月份来了一次为期29天的南巡。

那一次的南巡的确有些凶险,政治意味也极强,再加上老人家身体每况愈下,张玉凤等工作人员不免感到担心,可众人也感受到了毛主席的心系百姓,正如南巡讲话中提到的那般。

“现在有个口号,叫什么‘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解放军’,要我看,还要加上一条,“解放军学全国人民”!”

毛主席如此说绝非为了作秀,而是对老百姓生计、军队与人民群众关系等问题深深的担忧。

“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巨大的精神打击之下,毛主席还曾出现过昏迷休克、突发心梗等危急情况,情绪也变得越发烦躁不安起来。

面对周总理对于先前一些极端政治举措的有限修正,毛主席也是比较支持的,尤其对于整饬工业企业秩序、恢复工农业生产速度、引进国外化纤新设备极为关注,这些都是民生大计。

最令张玉凤等人感到心疼的是,毛主席当时患有老年性白内障,偏偏医生只能在白内障成熟后才能采取手术治疗的措施,源于此,老人家曾在失明状态下煎熬了近两年时间。

重病缠身之下,毛主席已然无法再如曾经那般常常南下视察民情,就连批阅文件都成了极大的挑战。

可对于毕生手不释卷且习惯了亲自批阅文件的毛主席来说,他依旧无法对举国上下的党政军大事置之不理,就在张玉凤被任命为机要秘书后,每天做得最多的工作便是朗读文件、信件、报纸,还有转达毛主席的指示。

1975年7月,毛主席的左侧眼睛在接受白内障手术后恢复视力,虽说医生一再嘱咐不可太过劳累,可他还是开始夜以继日地读书、看报、批阅文件,只为全面了解国家局势,尤其对老百姓的生活情况极度关注。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北京也遭到了波及,顾不上自身安危的毛主席,每天都持续关注着唐山、北京以及其他震区百姓的生活情况,有关于地震带来的损失、防震工作进展等等问题,他每天都要一一过问。

从时间来看,唐山大地震发生时,毛主席的生命也只剩下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张玉凤眼中,老人家的头脑依旧是清醒的,就比如,每一次量血压,他都能准确算出压差,女儿李敏前来探病,他还能准确说出女儿的年龄和出生日期。

不过,亲情也好、琐事也罢,毛主席早就不在乎了,即便是在政治生涯鼎盛时期,他也对人们高喊的“万岁”、“万寿无疆”极为厌烦,相反,他最关心的恰恰是百姓对他的看法。

至于在意百姓看法这件事,前面已经提到,毛主席在乎的并非虚名,而是老百姓对他及党中央治国能力的看法,试想,老百姓的看法从何而来,自然要看大家是否在新中国的庇护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就在逝世前5小时,张玉凤还曾照顾毛主席看书报文件,足以见得老人家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此时再来看后人从宏观角度对晚年毛主席心头忧虑的阐述,身为一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他将毕生心血都放在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目标这里。

虽说晚年时的诸多政治举措、实践都遭到了不小的挫折,可毛主席对于社会主义的坚持从未减少过一丝一毫,他一直相信新中国的前途是光明的,只是对否定“三面国旗”、修正主义上台、接班人等事宜感到深深忧虑。

归根到底,他最不愿看到的便是新中国再度陷入风雨飘摇中,最不忍心看到的便是国人再度陷入水深火热中,仅凭这一点,足以证明毛主席晚年不但不糊涂还最关心老百姓这个事实。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