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证快速增长背后如何充分挖掘其减排潜力

绿证快速增长背后如何充分挖掘其减排潜力

00:00
07:43

近日,记者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国绿证核发和交易量增长迅速,从绿色电力证书核发看,今年前7个月,我国核发绿证数量约达5304万个,约为2022年全年的2.6倍,截至7月底,全国共累计核发绿证超过1.2亿个。从绿证交易量看,今年前7个月,国内绿证交易量约为2617万个,远超2022年全年绿证交易量。

作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认定绿色电力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自2017年开始核发并启动自愿认购交易市场以来,就一直备受市场关注。在经历了较为低迷的一段时期后,近两年,绿证核发和交易规模增速远超市场预期,预示着我国绿证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双碳”目标提出后,绿证市场进入发展快车道

2017年,我国试行绿证核发和自愿认购制度,国家对享受补贴的陆上风电和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网核发绿证,并明确用户可通过购买绿证作为消费绿电的凭证。但在自愿认购的制度安排下,企业缺乏购买绿证的积极性,导致前期绿证市场需求严重不足。数据显示,2017年-2020年间,全国累计核发绿证约3000万个,但累计认购数量仅有4.3万个,认购率仅有0.1%。

“双碳”目标提出后,国家不断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为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和消纳,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相关部门采取系列措施,不断完善绿证市场制度,推动绿证快速增长。2020年,开始扩大绿证核发范围,实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明确各承担消纳责任的市场主体可通过购买绿证完成消纳责任权重,即实施绿电消费配额制度;随后,出台政策明确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增加了相关企业绿证购买需求和交易意愿。

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明确对全国已建档立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生产的全部电量核发绿证,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并提出要研究推进绿证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的衔接协调,推动绿证国家互认,扩展绿证的应用场景。

在此背景下,绿证市场发展迎来了风口,绿证核发和交易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色电力证书约5954万个,累计交易数量1031万个;2022年全年,我国核发绿证2060万个,对应电量206亿千瓦时,较2021年增长135%;交易数量达到969万个,对应电量96.9亿千瓦时,较2021年增长15.8倍。今年前7个月,我国核发绿证数量约达5304万个,约为2022年全年的2.6倍;国内绿证交易量约为2617万个,远超2022年全年绿证交易量。

多重因素作用下,绿证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2022年以来,我国绿证核发迎来快速增长,但绿证交易规模仍相对偏少。以2022年为例,全年核发的绿证所对应的电量仅占当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0.8%,而绿证交易对应的电量更是只占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0.4%。这表明绿证在应用推广和交易方面仍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首先,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的大幅增长为绿证发展打开了空间。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3.2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跃居第一。在此背景下,促进新能源电力消纳和绿色电力普及变成了题中之义。未来,绿电消费将会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绿证市场的发展空间也就更为广阔。

其次,配额要求和供应链企业对清洁电力的要求,催生企业绿证购买需求。在我国实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下,会要求配额责任主体承担一定量的购买义务,未完成配额义务的责任主体需要缴纳相应的罚款。这倒逼企业主体参与到绿证购买和交易当中。此外,在国内外科技企业巨头明确的碳中和目标下,相关供应链企业的减碳压力也日益凸显,尤其是面向国外出口电子产品的制造业企业,提高自身生产经营过程中绿电使用比例已经成为企业继续参与产业配套的必要措施。

再者,碳关税等绿色贸易壁垒的兴起,将促使企业更多使用清洁电力和购买绿证。今年10月,欧盟碳关税过渡期实施细则将生效,贸易商需要提交每年进口产品隐含的碳排放数据报告,并在正式生效后征收“碳关税”。这将促使出口欧盟市场的企业在生产环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此影响下,预计会有更多国家效仿跟进。因此,这将对我国出口企业减排产生较大的长期压力,企业使用清洁电力、购买绿证也就成为必要的应对之策。

解决需求不足的痛点,充分挖掘绿证的碳减排潜力

绿证核发和交易可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发展和消纳,对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打造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日益加大的减排和转型压力下,购买绿证和消费绿电已成为企业履行碳减排义务、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绿证的环境价值可以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正外部性转换为发电项目的支持资金,助力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同时,购买绿证也是企业应对减排压力较为有效的市场化手段。而绿证供需和消纳情况直接影响绿色价值收益,也就直接影响着绿证的作用和效能。

但由于我国绿证在认证机制、市场的信息披露和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等方面存在短板,制约了我国绿证的交易活跃度,从而限制绿证的作用。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2月26日,全国绝大部分省份绿证交易率在5%以下,平均交易率仅为5.54%。从2023年前7个月数据来看,尽管交易率已有大幅提升,但供需市场仍旧失衡。

目前,绿电环境溢价的实现主要来自于外向型企业和跨国企业减排需要,而绿证交易以小批次为主,也没有引入全部交易方,导致无法充分发挥绿证在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和行业减排中的作用。未来,需要在完善绿证市场制度基础上,扩大绿证需求,推动绿证与碳市场衔接,以及与国际市场互认。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任大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