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晚,第三届四川艺术节“上海歌舞团·四川文化周”的舞台上,将迎来经典舞剧《朱鹮》。这也是该剧第四次“飞”到四川大剧院,在成都“展翅”。演出前夕,该剧女主角、青年舞蹈家朱洁静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分享她对角色、对舞蹈的理解。
保持激情,把最好的状态留在成都
作为一部纯美的舞剧,《朱鹮》以国际珍稀保护鸟朱鹮为题材,通过凄美动人的故事情节和唯美浪漫的舞台画面,讲述朱鹮与人类相惜相怜的命运,启示人类与其他生灵和自然环境休戚与共关系的思考,呼吁观众关注环境保护、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021年,朱洁静领衔演绎的《朱鹮》,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备受观众好评。如今,舞剧《朱鹮》已经演出300余场。回忆起四赴成都演出,朱洁静坦言:“每一次来都是带着压力的,因为成都观众的热情、认可,会让我们觉得每一次来,演绎同样的作品,我们不能给观众留下疲惫、重复的感觉,毕竟有的观众已经看过很多次了,会有一个横向的对比。”
所以,每一次演出,朱洁静都会保持极大的激情,比如提前控制饮食,与《朱鹮》保持在“同一频道”,即使不是演出日,也会到剧场里练功,力求把自己最好的状态留在成都。“《朱鹮》对我来说特别不一样,每次聊到它的时候,都好像侃侃不绝,不会觉得好像聊干了。”
每一次演绎《朱鹮》,朱洁静也会有新的感受和触动,“我觉得《朱鹮》在我生命当中应该是一种永恒的存在。还是能够挖掘,还有新的感受,每一次跳还会有不同,还会有极强的感触,就像那种永恒的流动,睁开眼睛就可以跳。”
忘我投入,放大角色的力量
互联网的发展,也让朱洁静更加了解观众的感受。“我很喜欢在演出结束后搜陌生的朋友、观众的评价,有好的当然也有不好的,我觉得每一个人看到的,每一个演员,每一组卡司,每一个作品,都会因为自己的经历以及此时此刻坐在观众席的心情,获得不一样的感受。”这种“不一样”,让朱洁静觉得“现在跳舞是非常好玩的一件事情,是你不断地在给予观众东西,观众又在不断地给予你东西,是一种非常良性的输出与输入,而不是一直在耗尽自己的情感。”
同时朱洁静也认为,“每一次演出都是一场冒险,或者说与观众在进行一场博弈,如果你不够强势,你的舞台能量放得不够大,这么观众的需要就盖过了你的需要,他们就会不满足于你的表达。只有在舞台上完完全全忘我,把角色的力量放到最大,你才会感觉到所有观众的眼睛都在注视着你,这种无声的链接,最后呈现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
每当私信里收到好的舞剧评论,朱洁静都会“偷偷”摘抄下来放进记事本,“有时候这些陌生观众的文字、对于角色的理解,我甚至觉得比我本人都要更深刻,他们更理解‘朱鹮’,理解‘兰芬’。”这份“无声”的沟通,也影响着朱洁静对舞蹈的理解。“我以前觉得舞蹈是痛苦的,每一个舞蹈演员都是极度寂寞孤单的,然后不能吃不能喝,在一种非常人的训练和生活环境中。但是我现在又变了,朱洁静又变了,我希望大家都能够做一个快乐的舞蹈演员,快乐地跳舞、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吃喝,吃完再减呗。”
朱洁静
对话:更在意有没有感受真正的“朱鹮”
封面新闻:如何用肢体语言捕捉“朱鹮”的状态?
朱洁静:在近十年的训练演出过程当中,这些动作跟我的身体好像已经融在一起了。我现在更在意的是,每一场演出让自己能够真正意义上地跟朱鹮产生一种精神层面的对话和共振。有时候我会觉得我感受得到她,有时候感受不到,但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封面新闻:这也是演了这么多场之后的“变化”?
朱洁静:以前我会很想告诉镜头或每一个观众,我就是朱鹮,不管你觉得我像不像,这是一个很强的信号。但现在我好像变了,我觉得我更在意的是,我有没有感受到真正的朱鹮。
封面新闻:对《朱鹮》有怎样的期许?
朱洁静:虽然《朱鹮》上了春晚,但我发现很多观众并不了解《朱鹮》,仍然有很多观众不知道朱鹮的“鹮”怎么写。我发现自己做得还不够,还有很多观众没有看过《朱鹮》,所以现在再跳《朱鹮》,我是带着一种责任,带着一种期待的。
封面新闻:如何看待现在的舞剧行业?
朱洁静:这几年舞剧市场发展得尤为迅速,观众们对于舞剧的认知,可能跟几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有这么多优秀的作品相继在成都这块热土上演出过,我觉得成都的观众们可能个个都是内行,他们看的是门道。所以我们是带着比以往更多的压力来的,我们要保证这么好的作品的艺术质量。
封面新闻:想对成都观众说些什么?
朱洁静:成都观众是一如既往的,特别特别好。首先我觉得成都观众的氛围特别好,他们会给予舞台上的表演者最大的尊重和包容,会给我很多力量,温暖的力量、认可的力量,也有鼓励的力量。成都的观众是陪伴着上海歌舞团、陪伴着朱洁静、陪伴着《朱鹮》《电波》这两部作品一起成长的。每次来都有一种见一见成都新老朋友的感觉,我们都是因为舞台结缘,也希望在未来,每年能至少来一次,每年看一看这里的变化,也让成都的观众看一看我的变化。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