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春秋 】刻字篇 历史悠久的刻字艺术
文字从它被发明开始,便发挥着记录语言与文献的作用,而人类为了使自己的业绩尽可能长久地传之后世,自然力求使相关的文字能够长存不灭,于是将文字凿刻在坚硬的载体上,便成为人们最普遍的选择。
汉字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而刻字技艺不仅一直伴随着它的发展,并且为汉字和书法艺术的传统演变作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
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体系是商代的甲骨文,而甲骨文就是刻划在龟甲或兽骨上,从甲骨文的字迹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娴熟的雕刻技巧,刻出来的点画流畅挺拔、刀痕清爽。
商代的人们不仅在雕刻文字的过程中,显示出不同的技巧习惯与风格,而且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甲骨,还在刻好的字迹里再涂上朱红颜料。从中不难感受到古人对文字进行美化装饰的愿望。
西周到战国是青铜铸造的繁荣时期,坚硬的青铜器也成为文字流传的重要载体。青铜器物上的铭文,有些是先刻在范模上再浇铸而成,有些则是在铸好的器物上直接凿刻。不论是采取哪一种工艺雕刻都是整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对铭文最终效果的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
西周的青铜器大多刻有长篇铭文,动辄数百字,而且都能够做到布局安详、风格统一。可见当时的工匠们在镌刻技艺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铜器铭文也因各诸侯国所用文字不同,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局面,尤其是楚国与中山国系统的文字,点画纤细瘦劲。
从秦汉开始,石刻成为文字与书法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并且沿用了将近两千年。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石刻文字,在种类形式和表现技巧上,都形成了丰富多采的艺术特点。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石刻作品中,严谨庄重者有汉唐碑版;放纵率意者有磨崖造像。其中既有檗窠大字,也有蝇细楷书字体则篆、隶、楷、行、草诸体俱全,技法上阳刻阴刻齐备。
从功能上看,丰碑巨碣多为歌功颂德昭示后代而立,行草法帖则满足欣赏学习书艺之需。
在表现形式上树立碑版必碑额、碑身、碑座浑然一体,雕刻摩崖则倚山借势景色增辉。开凿造像常常与题记文字配合相得益彰。就是埋于地下的墓志,也刻有纹样图画作为装饰。
古代石刻文字绝大多数都是先由书法家挥毫书写,再交给各刻石工匠凿刻完成,可以说是书法家与工匠合作的产物。
据史书记载,古代的文人书法家中不乏对刻字技艺非常重视或直接参与者。
三国时的钟繇和唐代的李邕,都曾亲自操刀刻碑。唐代颜真卿的家仆中,则有石刻工匠专门为其刻碑。宋代黄庭坚为人书写题字后,还要指定刻工姓名。明代文征明、董其昌编刻法帖。也都亲手勾摹上石。
在这种合作过程中,书家与刻石工匠相互交流促进、各施所长,推动了刻字技艺的不断提高与进步。
明清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大幅度提高,利用书法艺术美化园林厅堂,已经成为普遍做法。不论是皇家宫殿园林,还是私人住宅花园,多保存着大量石木材质的刻字作品。
刻字技艺从庙堂寺观和山林石窟走入了日常生活,也悄悄发生着新的改变。这些装饰性的刻字作品大多用木板为载4体,在镌刻技巧上越来越趋于精巧细致,镌刻之外更加以填金涂色的美化处理,这种趋势使传统的刻字技艺,在表现书法原作风格神采的同时,更加突出自身的技巧规律及审美价值,并且由此向着书法艺术与镌刻工艺相结合的独立的刻字艺术逐渐演化。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