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会“带病生活”

要学会“带病生活”

00:00
07:46
“内向又社恐,一直是我的问题。”



好友露露上周发来这样一句话,接着又向我讲述了她的经历,颇为感慨 。



不久前她参加了一次公司组织的跨部门团建,聚会上极具反差的的两种“画风”让她不得其解:



一边是健谈的同事在举杯敬酒、有说有笑,与他人打成一片;一边是不善言谈的同事,沉默地吃着小零食、低头玩手机,略显局促。



她实在想不通:为什么有人在社交中能自来熟,而自己却窘迫得想逃,表现得格格不入。



为消除社恐,她之后还强迫自己参加各种活动,即便兴致不高。



在此过程中,朋友没交到几个,体验感反而很差,她仿若困在了“失友焦虑”中,而今不知如何是好。



听完后,突然想起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问题,是无法放过自己。”



有时怕被说不合群,就假装外向;无法接受不完美,就为难自己。



我们总说“问题太多”,其实是没学会“带病生活”。改变不了就与之共存,又有什么大不了呢?

和自己较劲的人,有多“心累”?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场景:



早早计划好一天的安排,但落到实处不仅啥也没干成,还感到身心俱疲,只剩叹息;



出门想看个电影,却懊恼连一身穿搭都搞不定,怕这被人说太土,怕那被人说风格怪异;



有时渴望改变糟糕的状态,可还没行动就陷入了一轮新的心理焦虑……



更让人泪崩的是:敏感且内耗,不仅没把问题解决,最后还成了问题的“囚徒”,进行自我贬低。



张国荣生前拍的电影《异度空间》中的心理医生阿占是如此,《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也是这般。



前者因女友自杀深陷痛苦,试图用压抑和遗忘走出创伤,却失去了爱人的能力;后者因原生家庭的阴影,以致过度自卑,在忍让与自伤中走向堕落。



正如莎士比亚所言:“一个人思虑太多,就会失去做人的乐趣。”



越是和自己较劲,越难放眼未来;当你学会放下,反而会发现当下的美好。

想起当当网的创始人俞渝,曾在一次采访中被问道:“你最不自信的地方是哪儿?”



她说:“长相。”



因为“容貌焦虑”,她很长一段时间里深陷自卑:出门前会搭配几套衣服,再三从镜子中确认是否得体,却依然不满意。
与彼时从容大方的状态相比,她前后气质上差距甚大。



问及原因,俞渝这般回复道:“放弃成为不可能成为的人,然后全然接受自己。”



的确,人生路漫漫,有追求是好事,但于己过于苛刻,就会作茧自缚,越活越累。



网络上曾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成功了,你是leader;失败了,那你就是loser。



可凡事无法面面俱到,全力以赴过,本就是一种胜利。



倘若你陷入了“完美主义”的怪圈,还请接受那个真实的自己,告诉它:



“你已经做得足够好了,心若简单,世界也就简单了。”
是啊,人无完人,得到终会伴随着失去,正如纳什不惜与“病”同在,换得在数学领域的成就那般。



对于平凡的你我而言,亦是如此。



不能改变的事,就随它去;无法绕开的问题,就与之同在。



“人生本无常,一切皆尘埃。”有时,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解决”。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事事圆满。



允许自己不完美,即便生活有残缺,那也会成为光照进生命的裂痕。



有时,接受无能为力,比追求完美更值得。

真正的成熟,是懂得“带病生活”



脱口秀演员李雪琴说:“要允许北大毕业的一些人没那么大的本事。”



短短一句话,戳中无数人软肋:繁华中的各种条条框框,就像套索一样,给人空间却不得自由。



三年前的李雪琴,每天就在这般挣扎中度过。



从北大毕业,却当了不被人看好的脱口秀演员,前往纽约大学深造,又因抑郁症复发而肄业。



有人喜欢她率真坦诚,也有人骂她是以“丧”树人设博流量,网络舆论一度让她自我否定。



直至她开始接受自己的“丧”,允许自己当“废物”,那些困扰才随之而散。



很赞同一句话:“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问题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画地为牢。



我想,一个人懂得“带病生活”,方才是真正的成熟。以下三个方法,助你与“问题”和解。





来源:全景视觉



1.情绪节能,拒绝精神内耗

痛苦并非不请自来,大多是主观臆断形成:



纠结于他人无意的言语,会增加心理负担;凡事还没发生,就设想无果的结局而内耗;心中事越装越多,精神上的弦也越崩越紧。



若是为此困扰,不妨试着让生活松弛些,面对得失好坏保持钝感力,也许你会发现:



戒掉玻璃心后,除了情绪愈发稳定,处事也会愈加从容。



2.露出伤疤,无条件接纳自己



知乎上看到有人问:“如果等我们变得很优秀,再去谈恋爱,还来得及吗?”



高赞回答说:“当我们发自内心不接纳自己时,也很难收获爱情。”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



我们不敢露出身上的“伤疤”:脾气有点大,工作不稳定,颜值不够高……如此种种,皆是尘封内心的镣铐。



待准备好所有,当初所爱之人真的还会在原地等待吗?



大抵不会。常听到有做情感咨询的朋友感慨:“世间情感,会败给岁月,亦会败给等待。”



是啊,学不会袒露,只想着愈合后再开始,不免会遗憾与错过。



就像一句话所言:“接纳是成长的动力,而排斥则是摧毁的开始。”

3.找到“恢复壁龛”,为自己赋能



心理学上,有个“恢复壁龛”的概念,指的是让人恢复能量的地方。



由此延伸,若是感到身心俱疲,不妨试着换个地方给自己充电。



譬如,不在喧嚣处刻意压制不安,而是寻得一处安静踱步;不参加超负荷的社交,而是选择独处沉淀。



如此,远比流于形式的合群更难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