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在国务院新闻办12日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围绕推进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介绍了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将着重推进低保政策扩围等兜底工作
特殊困难群众需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
民政部部长唐登杰在发布会上表示,民政部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方针,持续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保障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介绍,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救助保障标准,到今年6月底,全国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4.8%、8.5%。今年1至6月,全国累计支出低保、特困和临时救助资金1265亿元,比较好地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刘喜堂还表示,民政部门将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人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员,以及当地政府认定的其他困难人员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并与教育、医疗、住建、乡村振兴、工会、残联等部门、机构建立共享机制,加强监测预警,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谈到今年重点工作,唐登杰表示,将着重推进低保政策扩围,强化对低保边缘人口、支出型困难人口救助,推进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机制等。
督促指导各地做好省级层面基本养老服务制度设计
今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完善了老龄工作体制,将组织拟订并协调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措施等职责划入民政部。
唐登杰表示,民政部将紧紧抓住“十四五”重要窗口机遇期,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路子。
今年5月,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公开发布。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司长俞建良表示,为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民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实施2023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会同财政部实施2023年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为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持续推进新建居住区同步配建养老服务设施,优化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持续提升基本养老服务能力。
今年以来,民政部督促指导各地做好省级层面基本养老服务制度设计。目前,多数省份都已出台实施方案。俞建良表示,民政部将督促指导尚未出台省级实施方案的地方尽快在年底前出台。
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已减轻企业负担约18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介绍,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不断加大便民利民惠企力度。在社会救助领域,实施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在养老服务领域,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在婚姻登记管理领域,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范围由7个省份扩大到21个省份,覆盖了我国总人口的78.5%。
此外,民政部还开展了行业协会商会为企业减轻负担专项行动,清理行业协会商会违法违规收费,全面规范合法合理收费,据初步统计,减轻企业负担约18亿元。
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
民政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李保俊介绍,国务院颁布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后,民政部持续提升地名管理服务水平,严格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完善命名规则,规范工作程序,积极推进地名方案编制,落实备案公告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备案公告工作平台。同时,持续推进地名标准化,对不规范的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规范地名的拼写和译写。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进一步提升地名管理服务水平,深化地名文化保护宣传,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保俊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