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宏观的市场经济里,单纯依赖道德、善意是不现实的,更强的纽带只能是契约和利益交换
在安徽合肥,有一位“十元盒饭姐”颇有名气。“盒饭姐”和爱人自2015年起开始做盒饭生意,她卖10块钱一份的盒饭,30多样菜随便吃,有荤有素,还能免费续。这个价格非常良心,而且盒饭主要供应附近工地工人吃,被网友发现后,迅速在网络走红。
但最近“盒饭姐”遇到了烦恼。这个摊位吸引了不少人专门来打卡,有从外地来的、有来现场开直播的,而且不乏乱象,比如有人乱打菜把菜打掉、有人带碗带盆来直接把菜端走却没有付钱,还有人质疑她卖的是剩菜……而这几天,在一条视频中,“盒饭姐”哭着诉说自己的委屈,并称不想再坚持了。
一个良心的“廉价自助餐”,如果就此消失,那一定非常令人遗憾。应当谴责那些占便宜、薅羊毛的顾客,他们对不起这份良心。这种生意,本身就要建立在高度的信任之上。据报道,即便有人吃了不给钱,“盒饭姐”也不会拆穿对方。现在这些搅局者,就是在破坏人际之间朴素的信任,刺目且不堪。
从更大的层面看,“盒饭姐”的故事不失为一堂现实又冰冷的经济课,说明了一些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她的生意颇像一种“商业乌托邦”,更适合在一个小范围的熟人社会里实现。
比如,“盒饭姐”的商业策略必须建构在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之上。她的生意红火了多年,想必也是因为这个摊点和周边的工人形成了密切的互惠关系。从动机上说,工人这个群体应该不会用诸如薅羊毛的方式去破坏这个摊点——毕竟如果便宜盒饭消失了,首先受损的正是自己。也正是在这种小规模的、彼此熟悉的商业环境里,“盒饭姐”的生意才可以说是如鱼得水。
但随着名气扩大,客源变得广泛且复杂,这种熟人关系便很难维系。猎奇、蹭热度、占便宜,当抱着这些动机的顾客纷至沓来,他们的消费模式不可控,原有的“商业模型”一下就显示出漏洞——没法和陌生人建立心照不宣的默契,陌生人也不会和便宜盒饭形成利益共同体。
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乱现象,信任被破坏,对人心开始失望,“盒饭姐”的生意也陷入了困境。不过,倒也不必过于悲观,一旦样本体量扩大,意外的概率就一定会提升,这也符合统计学的常识。
正像亚当·斯密那句有名的话:“我们获得晚餐不是因为屠夫、酿酒师或面包师的好意,而是出于他们对自己利益的考虑。”这不是说商业中就不存在道德伦理,而是说在一个宏观的市场经济里,单纯依赖道德、善意是不现实的,更强的纽带只能是契约和利益交换。
近来还有一个类似的事,也在说明同样的道理。网上掀起了和陌生网友“互换特产”的活动,小范围时,人们还能保持诚信,但扩大了之后,一些欺诈、占便宜的行为也跑出来了。这说明,脱离了商业逻辑、契约约束的善意交换,很难长时间、大范围地存在。
所以,“盒饭姐”不必太难过,也不必对人性产生什么质疑。也许更多的人还是在真心支持她,但顾客多了,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更多灰色和幽暗的人性暗角。
同时也希望“盒饭姐”可以妥善应对因为流量带来的经营危机。她或许没想到自己会获得这种知名度,自己曾经坚持的不涨价、随便吃等策略,可能都不得不做出改变。这也许会让“盒饭姐”丧失一些特色,但当务之急还是留住这个摊点,应对眼前的状况。
而对于希望“盒饭姐”能继续做生意的人来说,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克制、不打扰,还她以清净,让她的生意可以恢复到小范围里,去关照周边的工人群体以及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或许只有保持距离,人们才可以长久地欣赏这个少见又珍贵的“商业美谈”。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