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没落 04 人类的没落与自我拯救的限度(2)

人类的没落 04 人类的没落与自我拯救的限度(2)

00:00
11:20

气候异常:


涉及多方面:二氧化碳增加;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厄尔尼诺现象和海洋洋流紊乱;臭氧层破坏;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讲,单纯的气象变化如奇热、奇冷、干旱、暴雨、冰雹、飓风等还是次要的,还是可以耐受的,麻烦在于由气象变化引发的、或与一般气象变化无关的其他灾害,着实令人难以承担。)


第四纪冰河期结束后,雪融造成阳光反射量降低,地球气温进一步回暖,人类文明依此气候为参照而确立。工业化时代以来,气温升速大增,仅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1020厘米。(第四纪冰期时,地球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0℃15℃,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公里,冰厚有1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约130米,当时亚洲大陆与美洲大陆相通,白令海峡呈现为白令路桥,现代智人即经此进入美洲大陆,后谓之印第安人。自然冰期的形成可能与太阳系在银河系的运行周期有关:1.运行到近银心点区段时的光度最小;2.通过星际物质密度较大的地段时。)


二氧化碳等引起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明显变暖。(自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煤炭和石油的大规模开采和使用,导致碳排量直线上升,迄今所消耗的地下储存能源已相当于同时调动了十颗太阳,须知地球上的生态平衡是在一颗太阳的能量配置下达成的,如此骤变,天地何堪?有专家预测,到21世纪中叶,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上升1.5℃4.5℃,从而导致南北极冰雪部分融化,加上海水本身热膨胀,就会使地球海平面上升25100厘米,一些地势低洼的岛屿和岛国将葬入海底,地球上的许多沿海城市,如上海、伦敦、纽约等将被全部或部分淹没,数亿沿海居民将被迫迁居。太平洋岛国图瓦卢海拔不到4.5米,面积26平方公里,2002年已经开始有计划地迁移居民。)


如果两极冰盖全部融化,阳光反射量会进一步降低,仅此一项因素就会导致全球气温再升一个台阶,海平面最终会上升60米以上,将淹没占人类80%的人口所居住的沿海400公里区带。而两极融冰现象目前正在日益加剧。(此外,由于二氧化碳等引起的温室效应,地球变暖将造成不少国家和地区干旱少雨,虫害增多,农业减产,从而又会引发全球性的粮食危机。)


更为糟糕的是,由于北极圈水温骤升,冰层解冻,促使北冰洋海底以及西伯利亚冻土层下的数百万吨水合甲烷开始逸散,学界称之为北极甲烷定时炸弹。(美国加州科学家发现了沉积物中的嗜甲烷细菌化石;20032月美国《科学》杂志刊登文章,研究人员发现了某些直接证据,表明海底甲烷的大量释放与4万年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周期相一致。由于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以上,因此专家们普遍担心,气温上升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现在还没有真正显示出来。)


有关专家提出,以西方工业化之前为基准,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升高达2℃以上,则前述之甲烷定时炸弹将被引爆。(届时一切人为的节能减排措施势必全部失效,真正意义上的气候灾难由此而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其综合破坏性效果有可能全面危及人类在地球上继续生存。据研究推测,按现行静态排放量计算,这个可怕的时间节点大约就在20152030年之间。如果要阻止这种情况发生,必须从现在开始,世界各国的碳排放量一律或平均下调70%90%才行,这无异于要让世界经济体系立时陷入全面崩溃。实际的情形是,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连《京都议定书》那样的极低限制条款都不肯接受,而发展中国家更没有意愿也没有道理在这种国际形势下单方面减排,从而自行断绝其消除贫困的前途。如此一来,试问人类还有多少自救的时机可供蹉跎?)


简谈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的读音,由于秘鲁沿海有一支旺盛的上升流,不断地从深层向海面涌升,能把海底丰富的磷酸盐类和其他营养成分带到海洋上层,成为众多鱼类的生活区域,自然也就造成了闻名于世的秘鲁渔场。如果这支上升流减弱或消失,赤道附近的暖流就会侵入,引起秘鲁沿岸海域水温升高。这种现象,大约每隔几年就会在圣诞节前后发生一次。当地居民把这种暖流的季节性南侵,以及由此引起的异常现象称为厄尔尼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不久,还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紧跟厄尔尼诺的步伐,不过它的作用与厄尔尼诺相反,并同样会引起另外一系大范围的对应性气象灾难。自上世纪后半叶以来,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成为扰乱环太平洋气候乃至全球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


简谈墨西哥湾暖流。(墨西哥湾暖流系指从墨西哥湾开始,沿北美洲东岸北上,再向东横贯大西洋至欧洲西北沿岸,最后穿过挪威海进入北冰洋的暖流系统。分成两股分支,北支跨入欧洲的海域,成为北大西洋暖流,南支经由西非重新回到赤道。它规模巨大,宽100多公里,深700米,总流量每秒7400万~9300万立方米,流动速度最快时每小时9.5公里,200米深处流动速度约每小时4000米。总流量约等于世界河流总流量的2040倍。湾流水温很高,特别是冬季,比周围的海水高出约8℃。刚出海湾时,水温高达27℃28℃,它散发的热量相当于北大西洋所获得的太阳光热的1/5,足以使高纬度的欧洲西北部也成为温暖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比同纬度的亚洲东岸和北美东岸气温要高出15℃20℃。现如今,全球气温升高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等,正在使这股关乎全球气象平衡的大洋暖流被严重扰乱,它可能引发某种局域性乃至大范围的小冰河期假性冰河期现象,美国电影《后天》夸张描绘的危象就是它的极端前景。)


简谈臭氧层淡薄化。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15km50km的大气中,但实际含量小于大气的十万分之一,如果把大气中所有的臭氧集中在一起,仅仅有3公分薄的一层。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0mm以下的紫外线,主要是一部分中波紫外线(波长290300mm)和全部的短波紫外线(波长<290mm),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只有长波紫外线和少量的中波紫外线能够辐射到地面,长波紫外线对生物细胞的伤害要比中波紫外线轻微得多,即相当于它阻挡了太阳99%的紫外线。目前已知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主要用做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氮氧化物、氯、溴等活性物质及其他活性基团是破坏臭氧层的罪魁祸首。由它们释放出来的一个氯原子就可以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臭氧层若被销蚀,将造成地表紫外线增加,紫外线能够破坏包括DA基因链在内的生物分子结构,即足以从根本上摧毁生物系统的生理生化基础。另外,海洋浮游生物也将面临致命影响,作为地球生物圈的食物链第一环,它将使海洋生态系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遭受根本破坏。可以说,这个薄薄的臭氧层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第一层皮肤或第一层保护膜,5亿7000万年前的寒武纪显生时代以及4亿年前的全部陆生生物的出现,即与氧化型大气和臭氧层形成有关。自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就发现大气臭氧浓度有减少的趋势。


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发现臭氧层空洞,2000年,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积已达28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澳大利亚。近年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均多次发现达到地表的太阳紫外线辐射量大幅增高,以至于两国政府不得不通过各种媒体告诫国民谨防日光灼伤与皮肤癌变。


上述种种,尚不是气候异常现象的全部,很多问题只有在气候条件继续异变的情况下才会逐步暴露出来。但眼下的恶劣形势,尤其是其发展趋势,已经明晃晃地刻画出了一条导向深重危机的前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