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54年,新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厂通过了毛主席的审批,准备在洛阳动工开始建设。
四年之后,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设完毕并成功实现了量产。
而我国第一辆“东方红”牌拖拉机,实际上早已在1958年生产完毕。
只是伴随着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的正式生产,当时很多人的心中也产生了不少疑问。
毛主席为何会想要新中国成立之后重点建造拖拉机厂呢?又是为何他把厂址选在了河南洛阳?
建设拖拉机厂的背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国百姓都做好了迎接新生活的准备。
然而首要的生存问题就难以解决。
想要活下去就要填饱肚子,想要填饱肚子就必须有充足的粮食,而我国人口居多,所需的粮食总量就更多。
可这也是当时最大的难题。
因为当时我们的农业发展跟一些西方国家比起来实在是太落后了。
国内很多地方虽然土地面积十分可观,但是由于战争以及天气等原因,在那个阶段根本不适合种植粮食。可供粮食生长的面积大幅度减少,粮食的产量自然不会上去。
再一个,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并不适合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有妇女和孩子,能够提供有效生产力的就只有青壮年。
而且像这种重工业其实在当时的国内真的非常少,我们国家没有专业的生产设备,更没有相对应的专业的技术人员,在我国的工业版图中,反而是手工业占了一大半。
再加上当时我国的工业布局十分不平衡,大部分的工业城市都处于沿海地带,内陆的工业工厂分布少之又少。
而内陆的自然地形条件比沿海地区更加适合种植粮食,所以在种种困难面前,当时的领导人也是想尽了一切办法从国外引进农业机器,想减轻一下务农老百姓的重担。
然而新中国幅员辽阔,农村地区又占了非常大的比例,哪怕领导们再努力,也无法让全国的农民都能享受机器带来的便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最后决定将建造拖拉机厂当做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任务。
但只靠自己的瞎摸索显然不可能,于是我们国家就开始模仿已经获得成效的苏联模式,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度过我们自己的难关。
苏联模式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对于我国未来的计划有非常宝贵的借鉴意义。
有了计划,该怎么实施就要提上日程了。
而我国面临的第一个选择就是,这个拖拉机厂到底该建在哪里?
因为事关重大,厂址的选择就尤为重要,但是众人的意见不一,选址工作也耗费了不少时间。
最后还是毛主席一锤定音,将厂址确定在了河南省洛阳市。
国内有那么多工业城市毛主席不选,偏偏要选择处于内陆的河南小城,毛主席的葫芦里究竟在卖什么药?
选址洛阳的缘由
其实在决定建新中国第一个拖拉机厂的时候,很多人都在给毛主席推荐厂址,几乎把全国各地的工业城市都说了个遍。
而当最后毛主席拍板决定建在洛阳时,大家都非常不理解。
洛阳又不是省会城市,而且整个洛阳市的面积也不大,要建一个如此重要的拖拉机厂,似乎是有点儿不够格。
然而毛主席却说:“洛阳这个地方好啊!九朝古都,连皇帝都喜欢,我们怎么就不能把拖拉机厂建在这里呢?”
听完毛主席的话大家才恍然大悟地笑了起来,纷纷称赞毛主席不愧是深谋远虑。
当时我国要建造拖拉机厂的时候,是请了苏联的专家来援建的。因为我们要技术没技术,要专业人才没专业人才,根本就是两眼一抹黑。
可以说除了能够提供场地和基本劳动力之外,我国只能依靠苏联的帮助。
而在场地和劳动力这两者中间,很显然场地的选择就更加重要。
一开始苏联方面的专家觉得还是把拖拉机厂建在原有的工业城市比较稳妥。
但是在毛主席看来,原有的工业城市建设已经饱和,从全国的工业布局方面来考虑的话,这些地方就不太合适了。
而洛阳和其他的省会大城市比起来,地理位置又比较优越。
它四面环山,又处于中原地带,从安全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地势十分有利于防御敌人的侵略。
再加上洛阳的矿产资源也是比较充足的,而既然要建拖拉机厂,肯定少不了这些原料。所以综合考虑之后,毛主席才会把目光锁定在洛阳。
而毛主席所说的“皇帝都住下了”,也恰恰是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洛阳优越的战略位置。
不过城市确定了,具体建在洛阳的什么地方又成为了另一个难题。
起初有人建议将拖拉机厂建在地势开阔的洛阳白马寺附近,可是这个提议刚提出来,很快就被否决了,因为白马寺附近地下的古墓实在是太多了,根本没有办法动工。
于是在精挑细选之后,专家们才确定了距离老城区比较远的涧西为拖拉机的最终建址。
前期工作准备好了,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终于开始正式建设。
而在建设期间,工作人员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
不过最后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以及苏联方面的全力援助之下,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在1959年9月圆满完工,而且还比大家预测的时间整整提前了一年。
后来当时的厂办副主任安道平还将我国第一辆拖拉机命名为“东方红”,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在那之后,名号嘹亮的“东方红”牌拖拉机就开始进行量产,它们带着希望走进了千家万户,出现在了乡野田间。
而不仅仅是务农的老百姓对东方红拖拉机有着特殊的情结,那些在拖拉机厂工作的工人们更是拥有着关于拖拉机厂的特殊记忆。
一代人的拖拉机厂记忆
拖拉机厂建成之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尽快让各个岗位的工人们到岗。
于是便有非常多的百姓加入到了这个队伍中。
而在这其中不仅有洛阳当地的老百姓,还有很多是从外地迁入洛阳的人。这些人的加入给当时的洛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洛阳也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接纳了他们。
曾有网友表示,他自幼跟着家人一起来到洛阳第一拖拉机厂。
在他的童年记忆中,他的小学就是在拖拉机厂的子弟学校中度过的,而在长大之后,他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厂里的一名正式职工。
根据网友的回忆,他说那时大家的工作热情十分高涨,几乎人人都是把拖拉机厂当成了自己家,把厂里的未来当成了自己的未来而奋斗。
当时正是计划经济时期,大家对于分配给自己的任务都十分有干劲,虽然忙了点儿累了点儿,但很多人都是举家居住在这里,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再加上当时厂里也有食堂,虽然饭菜简单了点儿,但是每天不用自己麻烦着去做饭,倒也比较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为了照顾来自天南地北的工人,还特地贮备了不同的食物。
比如那些从南方来到洛阳的工人吃到嘴里的就是香喷喷的大米饭,而那些北方的朋友吃的则是面食。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这种人性化的服务给那些千里迢迢举家搬迁至此的外省朋友们一种家的温暖。
这也是为何很多厂里的老工人在回忆自己的年轻岁月时,依然觉得十分热血,十分有冲劲。
其实那个时候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工人的工资并不是太高,但当时的物价低,娱乐场所不多,而且大家平日里工作也比较繁忙,所以大多数人也能攒到钱。
更重要的是,厂里的各种设施真的非常完善,不仅包含了衣食住行方面,像是一些供大家闲暇时间娱乐的俱乐部也是常年开放。
可以说当时的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就是一个缩小的社会,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为共同的生产目标而努力拼搏着。
对于那些为洛阳拖拉机厂奋斗了数年的老工人而言。
在厂里工作不仅仅意味着他可以有一份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挣钱养家,更代表了自己能够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新中国的农业发展而贡献出力量。
这力量虽然微不足道,但也足以让自己骄傲。
结语
如今,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早已成为了“中国一拖”,而它的业务范围也已拓宽至各种农业装备以及各类生产制造零件。
回望历史,如果不是因为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或许今天洛阳的发展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不仅成功为我国提供了粮食耕种的有力装备,更是为洛阳当地的百姓们带来了更多生活的可能。
那么大家觉得如果当年第一拖拉机厂没有建在洛阳的话,又将会是建在哪里呢?你们心中有合适的城市推荐吗?
作者:栀叶
编辑:夜雨声烦
1.白雪.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建设历史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2.辇轮.抹不掉的记忆——中国的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J].新长征,2010:62-64.
3.耿玉生,智磊.我的工业记忆——见证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50年[J].当代农机,2009:42-44.
本文由“睿鉴历史”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