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生育率低、老龄化加剧、高流动性等人口变局新特点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教育体系的发展思路。
人口新形势将如何影响教师群体?教师资源配置的思路是什么?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近日召开的“新时代教育的转型”研讨会上,与会者展开了思想碰撞。
未来教师可能出现冗余同时存在结构性紧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人口与教育发展课题组发布的《应对人口变局深化教育改革》报告指出,生育率下降对教育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生源减少,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生源依次减少。
学龄人口对教师的需求处于波动中。“小学教师需求快速萎缩,中学教师需求仍有短期增长。目前全国教师数量仍在增加,未来有可能出现冗余,但同时存在结构性紧缺。”上述报告提出。
同时报告显示,教师队伍呈结构性短缺,音体美等综合素养类师资缺口大。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2019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显示,35个基本均衡实地核查县中,有25个县不同程度缺少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此问题在农村学校更为突出。
生师比方面,报告显示逐年下降,但各地不均。从2021年开始教师需求量随着生源数量下降而减少,教师退出机制已在北京、广东、河北等地实施。
“要聚焦教育本身的属性。如果伴随着出生率下降将教师裁员,教育必然会出大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目前我国城市学校的规模还是很大的,学校班额平均38人,甚至有的达到45人。生师比、班额、学科结构等维度都为调整目前师资结构提供更多可能性。
对于教师问题,熊丙奇认为,需要纳入国家整体规划中对教师职业进行定位。首先要对标高质量教育强国建设,确定教师的高质量标准是什么,据此来规划接下来的教师发展。
以教师存量的优势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8月31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提到了应对人口变化趋势的举措。
据悉,教育部委托专家团队开展了教师资源统筹优化配置相关研究,基于“七普”数据预测显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未来乡村教育的规模将会有所缩小,城乡教师资源可能会出现结构性失衡,乡村教师的数量也会相应有所下降。
“面对这种形势,我们要尽早开展各级教育分城乡的教师资源配置规划,继续大力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多措并举加强乡村教师待遇保障。同时,乡村教师自身也要主动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为改变乡村教育面貌作出新的积极贡献。”任友群表示。
记者注意到,早在今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中就提出,要统筹教师招聘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充分结合各学段学位需求、城乡地区差异、学龄人口变动等情况,合理配置教师队伍。系统规划本地区未来教师招聘总体规模,保持一定时期内教师招聘数量合理稳定。
对于这一问题,《应对人口变局深化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总体思路是创新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合理流动。
教师队伍建设受到生源减少的直接影响,但不能将社会问题的解决成本完全转嫁到教师个人身上,而需要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在生源减少的整体趋势下保障教师权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创新性的治理方式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价值感,将教师存量的优势合理引导到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方向上。
首先,应合理规划好教师编制问题,积极应对师资“超编与短缺并存”的矛盾,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底线需求。作为编制管理部门,需要根据生源状况,定期核定教职工编制,在核定编制总额内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真正满足教师数量需求。
其次,推进教师“县管校聘”“岗位双向选择”等管理改革,实现教师资源合理流动。在一些教师资源匮乏的欠发达地区,探索“一校多用”“走教送教”等方式,着力解决区域内师资不合理配置与使用问题。另外,随着生源较少、学校布局的调整,认真考虑如何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
再者,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观念、教学水平、专业素养及教育研究能力,以匹配人口变局、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的要求。试点引入教师退出机制,实现教师结构的优化与效率提升。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