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守护人时金亮,延庆区永宁镇西关村人,北京的哥,延庆永宁西关戏楼灯笼非遗传承人。延庆戏楼灯笼制作手艺已经传承了一百多年,时金亮对戏楼灯笼痴迷,不跑出租的时候,就回到村子,制作戏楼灯笼。他手艺精湛,延庆高跷表演中的戏楼灯笼,大部分出自时金亮之手。
延庆永宁镇西关村广场上,49岁的时金亮踩着高跷,一副古代“公子”扮相,伴着高跷落地时发出的清脆撞击声,手里的戏楼灯笼随手舞动,在空中划出漂亮的光影。时金亮是延庆区级非遗“永宁西关戏楼灯笼”的传承人,还是一名勤快的北京的哥,出车的时候满北京跑活儿,不出车的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回到村子,开开心心制作戏楼灯笼。
“永宁西关戏楼灯笼”的制作手艺已传承了一百多年,舞台、帷幕、飞檐翘角,古戏楼里有的,戏楼灯笼都有。时金亮对戏楼灯笼是真心痴迷,手艺精湛,如今延庆高跷表演中的戏楼灯笼,大部分都出自时金亮之手。
“闭关”数日只为做戏楼灯笼
老式木板单人床上,高粱秆、金粉纸、老虎钳、乳胶枪等随意散落,即便是白天,时金亮也习惯让床上的一盏小台灯亮着。“戏楼灯笼的制作都是细活儿,太费眼睛。”时金亮的家里收藏着各种款式的灯笼,包括戏楼、亭台、楼阁灯笼,金色的骨架,搭配着红色、绿色、粉色、黄色,色彩浓艳。
“只看这个卷棚顶,就能看出哪个是我家做的。”时金亮说,戏楼灯笼的制作技艺在村里流传了百年,他的手艺就是小时候从外公和父亲那里学来的。“制作流程会了,剩下的就得自己琢磨。”
说话间,时金亮从床板上的一捆高粱秆中抽了一根比较粗的,往裁好的金色贴纸上一放,一滚、一卷,戏楼灯笼骨架的材料就算做好了。用大头针将刚卷好的金色高粱秆固定出一个正方形框架,框架内嵌入横梁,用胶枪把红色的碎布头往上面一贴,一面“墙壁”就诞生了。重复几次这样的工序,戏楼的框架就能大致呈现出来。更细碎的格格框框、边边角角就要用更细的高粱秆、更碎的布头,也更考验耐心和技术。
对于戏楼灯笼制作,时金亮从不缺乏耐心,有时候做入迷了,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他真能三五天不挪窝,一直“闭关”,直到完成所有制作步骤,点亮一盏新的戏楼灯笼。
戏楼灯笼历经百年并非一成不变
戏楼是戏楼灯笼最经典的形状,也是时金亮最钟爱的款式。“很多人第一次听名字,都以为是挂在戏楼上的灯笼。其实,它只是外观像戏楼,才叫戏楼灯笼。”
古戏楼、古戏台,最早用于祭祀和祈神活动。时金亮所在的西关村,因地处永宁城西门外而得名。明清两代的永宁城寺庙繁多,其中也不乏古戏楼。有专家因而推断,戏楼灯笼很可能脱胎于永宁地区的古戏楼,蕴含着当地百姓的乡愁。目前,北京古戏楼现存60余座,其中延庆区保存有10座,是北京的戏楼大区。遗憾的是,永宁古城的戏楼未能幸存。
古戏楼凝聚着古代匠人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戏楼灯笼则是这种智慧和精神的一种缩影。时金亮说,现在的戏楼灯笼历经百年,并非一成不变,经过一次次的改良和创新,才变成现在的样子。
时金亮介绍,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的戏楼灯笼,外表糊白色窗户纸,点蜡烛照明,古色古香,但短板是色彩单调、容易发生火情。到了80年代,商店里出现彩色皱纹纸,戏楼灯笼也就有了颜色。后来,有了LED灯,戏楼灯笼里的蜡烛也被取代了,皱纹纸又被换成了结实耐用的绸布。时金亮的手艺最早是跟外公学的,当年外公亲手拿窗纸糊的戏楼灯笼。可惜没能保留下来,这一直是时金亮的遗憾。
戏楼灯笼和高跷不分家
在延庆,戏楼灯笼和高跷是分不开的。
每年元宵节的延庆街头,白天花车会,旱船、秧歌、舞龙舞狮。到晚上,永宁高跷队等来一天中最高光时刻。装扮后的“秀才”“公子”“老翁”,提着点亮的戏楼灯笼,踩着一米多的高跷,跟着喧天的锣鼓,彻底将村庄的元宵节“点燃”。
时金亮也爱玩高跷,甚至是因为高跷才更热衷于做戏楼灯笼,“看着亲手做的戏楼灯笼,在高跷队的手里舞来舞去,灯笼成了全场的‘焦点’,心里别提多美。”
时金亮说,永宁镇西关村,仍保留着70多人的高跷队,队员从17岁到70多岁不等,临近50岁的他,仍算是队伍中的中坚力量。一有时间,西关高跷就会在永宁城玉皇阁下开演,每次都是人山人海的观众。
延庆的高跷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既有华北地区传统高跷的角色和套路,又吸收了东北高跷秧歌的表演特色和音乐曲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演技法。
时金亮说,“延庆的高跷,每个乡镇甚至每个村的玩法都不相同,但只要看到戏楼灯笼,就知道西关高跷队来了。”
微缩在戏楼灯笼的时代
时金亮的父母年轻时都爱做戏楼灯笼、爱踩高跷。现在年岁高了,父亲是不敢上跷了,但老母亲还心里痒痒,有时看着时金亮踩跷,还跃跃欲试,都被时金亮拦下了。拗不过儿子,母亲就把心思都放在戏楼灯笼的制作上,和儿子不同的是,她更喜欢做“新款”的戏楼灯笼。
时金亮和母亲一起完成过一件玉皇阁戏楼灯笼。过去,很多古城中间都会修建一座阁楼式的建筑,是整座城的制高点,兼顾了报时、敲钟与军事瞭望,西关村所在的永宁古城中的玉皇阁,就是这样的标志性建筑。据资料记载,永宁玉皇阁原建筑三层四面,高约20米。底座呈四方形,每边宽约16米,城砖券拱砌座,中为十字券门通四街,门洞宽约6米。阁的东西两侧30米处各建一楼,一置钟,一置鼓,名钟鼓楼,与玉皇阁陪衬协调。时金亮就把其中的核心元素全部微缩在了戏楼灯笼里。
2019年北京世园会在延庆世园公园举办,北临妫河,远眺燕山,俯瞰妫汭湖的永宁阁,是整个北京世园会园区的制高点和标志性建筑物。为了这座标志性建筑永宁阁,时金亮和母亲一起,做了改、改了做,一番大费周章,终于做出了永宁阁造型的戏楼灯笼。
等到北京2022年冬奥会前夕,时金亮又把全家人对家门口盛会的期盼,寄托在了戏楼灯笼上,将各种冬奥元素融入进戏楼灯笼里。
每次时金亮有特别重要的演出时,父母都跟着忙活,一个负责找衣服,给儿子装扮上,一个负责检查戏楼灯笼是不是满电。“小时候就经常和爸妈一起做戏楼灯笼,踩高跷。”时金亮说,戏楼灯笼让他和父母的感情更近了,是长辈,是朋友,也是玩伴。从古戏楼到永宁阁,他和父母一起做过的各种戏楼灯笼,记录了历史,也留下了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
传承戏楼灯笼是种快乐
时金亮的戏楼灯笼出名了,专程来找他做灯笼的人逐渐多了。因为实在供不应求,就有人建议,让时金亮往外卖,根据灯笼的大小、复杂程度,从售价上拉开差异。有村民说,“你收点钱,我们拿着心里也踏实。”可遇见特别心爱的作品,出再高的价格时金亮也舍不得卖。
也不是没有人劝过,不必每一盏戏楼灯笼都那么精益求精。时金亮嘴上不反驳,心里其实是不乐意的。时金亮说,他有自己的工作,做戏楼灯笼并不是为挣钱,单纯是因为喜欢。用心打磨每一盏戏楼灯笼,是因为想要对得起百年传承。
传承戏楼灯笼这件事儿,时金亮一直默默搁在心里。他是的哥,满北京城跑活儿,遇到健谈的乘客,总会聊一聊延庆永宁镇西关村的戏楼灯笼。有时候,眼尖的乘客一眼就能认出时金亮,“您就是戏楼灯笼的非遗传承人吧,上过新闻。”北京的出租圈里也有不少人知道时金亮,知道他有门好手艺,会因此尊称他一句“时师傅”。
时金亮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寻找一个快乐的理由,制作与传承延庆“永宁西关戏楼灯笼”、踩高跷,就是他的快乐。
很多人眼中的北京是现代、是繁华,但在时金亮眼中,北京也是历史、是文化、是传承中的变化。每天穿梭在北京城,经过故宫、北海,或是鸟巢、水立方、中国尊这样的地标建筑时,时金亮都会刻意放慢车速。此时,在他的心中,北京的这些高楼广厦已经化身为戏楼灯笼的雏形,在他眼前徐徐点亮。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