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000亿元,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1800个;展望2035年,郑州将建成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金融商贸物流中心,成为中国文化、会展与消费的核心城市之一,基本建成营商环境优良,金融监管与开放体系完善的国际化开放城市……9月8日,郑州市政府发布《郑州加快城市国际化全面提升竞争力总体规划》,明确郑州国际化建设“任务书”和“路线图”。
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000亿元
《规划》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城市发展动力提升、营商环境优化、城市品质提升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国际化建设发展目标。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完成。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40%,力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6千亿元。展望2035年,建成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金融商贸物流中心。
消费街区聚集化发展。大力发展首店首发经济,打造国际化商圈商街,探索设立离境退税街区,布局设立免税店,促进中高端消费集聚。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000亿元,打造3—5个国家级商业街区,举办2—3个国际性消费活动。展望2035年,将郑州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消费中心城市。
城市发展动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180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倍增,创新创业孵化载体达到300家。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18万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展望2035年,人才发展和创业平台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成功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综合枢纽与开放功能显著提高。到2025年,将航空客运保障能力提升至4500万人次/年,国际国内航班线路可通达城市达到220个,航线班次数量达到220条。加快构建“两环多放射”高速公路网,新增通车里程200公里以上,总里程突破800公里,环城高速出入口达到27个。保障中欧班列年通行班次达到3000班次以上。展望2035年,将郑州打造成国际性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和开放门户,航空货运、客运吞吐量进入全球前列。
国际交往合作扩容增效。到2025年,国际友好城市达到35个左右。展望2035年,郑州市成为中国文化、会展与消费的核心城市之一,具有较高的国际经济与文化交往影响力。
国际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到2025年,基本建成创新创业便利、产业人才服务贴心、政务服务到位、市场统一开放、法治服务优良的友好型城市。展望2035年,郑州市基本建成营商环境优良,金融监管与开放体系完善的国际化开放城市。
城市生态宜居品质提升。到2025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68%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5%,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展望2035年,郑州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世界发达水平,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普及。
着力抓好八项重点任务
《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郑州国际化建设重点任务,要着力于打造产业平台,提升消费能级,培育创新生态,汇聚高端人才,扩大枢纽门户,建设文化中心,优化营商环境,塑造宜居绿城,不断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明确,到2035年,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核心高地,产业与创新的领先城市,文化与生活的宜居空间。
——建设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与产业关键环中心城市
郑州要立足本地产业优势,提升高端制造能级,建设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研发生产基地。加快培育高端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价值链中高端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相关企业开展集群招商。依托郑欧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利用整车进出口口岸平台,积极拓宽汽车贸易,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整车生产基地和汽车全球贸易中心。
加大金融开放力度,提升金融服务能级。支持各类型银行在郑州新设机构,支持市内现有银行分支机构升级,优化网点布局,调配业务团队,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支持大型企业集团、知名大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知名互联网公司在郑发起设立融资担保和小额贷款公司。在现有审批程序内开辟“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减少审批环节和事项,实行限时办结。
优化创新招商模式,聚焦“头部”企业招商,积极对接世界500强与中国500强,实现“一企一案”专项突破。郑州航空港区、郑东新区、郑州经开区、郑州高新区、金水区每年至少引进1家世界500强企业,其他区县每年至少引进1家国内500强企业。
——建设特色鲜明文化突出国际消费旅游中心城市
《规划》提到,我市要打造“夜经济”消费核心区。统筹规划CBD、龙湖北部、中牟时尚文化创意示范区等重点区域,全面提升建筑品质、城市景观和夜景灯光效果。挖掘区域经济特色,健全“夜经济”配套服务。
大力引进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和国际连锁店,鼓励高端知名品牌、设计师品牌、高级定制等在郑首发新品,积极承接国际品牌首发、首秀、首演活动,打造国际品牌区域性首选地。
加快二七商圈复兴工程和“百年德化”提升工程,打造独具中原商业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百年德化、红色记忆”。提档升级花园路商圈、高铁商圈、保税港及各区商业中心,打造场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城市核心商圈。
——建设机制规范氛围友好科技创新国际中心城市
《规划》明确,我市要完善科创服务平台。以嵩山实验室和黄河实验室为引领,整合在郑高校科研、人才和国际合作优势,与世界知名大学和实验室、著名研发机构及企业共建研发中心、研究院或分支机构,鼓励科研机构和本地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研发合作,支持外资研发机构参与本地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打造标杆孵化体系。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孵化机构,支持领军企业、高校院所等单位建设专业孵化器。推进院校地创新合作。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的梯级创业孵化体系。
支持鼓励在郑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建设独立法人的技术转移转化基地。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展技术转移相关学科建设和学历教育,建设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
——建设聚才优能育才优教用才灵活国际中心城市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规划》提到,我市要积极引进数字技术、工业设计、绿色金融、文化创意、科技与人力服务等海内外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技术高层次人才。设立海内外科技领军人才支持专项基金,全面落实各项待遇。
建设动态的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和储备库,建立产业专业型人力资源队伍。落实产业骨干人才支持专项,对重点产业中技术水平较高、从事核心业务的急需紧缺人才给予适当奖励。
实施青年人才支持专项,完善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政策,积极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支持海内外优秀博士来郑州从事博士后研究,定期资助选送青年人才赴国外进行中长期培训进修。
推进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为产业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全面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构建高质量的郑州市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体系。
——建设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开放口岸国际中心城市
提升交通通达能力,强化交通枢纽地位。《规划》提到,我市要加快建设郑欧、郑美航空货运快线。着力打造24小时全球可达的航空货运服务体系。完成“米”字形高铁网建设,规划向“十二向”高铁网跃升。
持续谋划重大公路交通项目,着力打造“安罗—商登—焦平—沿黄”第二绕城高速,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同时依托自贸区郑州片区建设,将郑州市建成辐射全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面向国际的现代化商贸物流中心。
——建设全域会展特色赛事多元交往国际中心城市
发挥城市全域功能,建设国际会展名城。《规划》明确,我市要高标准规划建设郑州新国际会展中心,做好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的改造提升和中原国际博览中心的资源整合。结合产业园区、专业市场、文化旅游等特色区域,打造中小型、多功能型产业会展场馆,加快“四大中心”周边的服务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将其打造成为集展览展示、演艺赛事、活动路演等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服务业活动中心。
提升公共体育服务。鼓励各区县立足各地优势和特色培育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等体育消费新业态。
——建设营商环境留才宜业开放法治国际中心城市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构建创新创业生态。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组建产业研究院,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示范应用项目,加大对本地企业自主创新支持力度。加大对小微创新企业的税收优惠和奖补力度。
办好人才引进“一件事”,“线上+线下”融合互联,提供人才补贴、人才认定奖励、人才发展激励、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生活服务、平台奖补等“全链条”服务。
推进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政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共享数据使用全过程管理,保障共享数据安全,保护个人隐私、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
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提升“单一窗口”特色服务功能,优化商品检验模式和转关货物管理,实施“7×24小时”通关保障。
——建设绿色智能生态宜居人文包容国际中心城市
《规划》提到,我市要完善规划功能布局,提高城市国际品质。打造“青山绿水间”和“铁路轨道上”的郑州都市圈,推进郑州都市圈形成生态空间分隔、复合型交通廊道为连接的“一核、四轴、三带、多点”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区域空间格局。
构建郑州都市圈“一轴、一心、一带,双环、多廊、多点”的多层次、多功能、复合型、网络化区域生态格局,加快构建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的都市圈城市生态系统,郑州都市圈城市力争全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完善智能交通标准体系,优化智慧停车,提升城区道路交通秩序智慧综合治理水平。持续推进老城区城市道路综合改造,提升老城区居住环境与品质,统筹新城区现代化建设与城乡融合发展。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