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琉璃的历史------风雨炉神庙

博山琉璃的历史------风雨炉神庙

00:00
03:27

博山琉璃的历史

------风雨炉神庙

                                   作者:王振波

在博山琉璃业集中的西冶街东南隅的高阜上有一座炉神庙。几百年来,它与博山琉璃同尝荣辱、共经心酸。一次次的坍圮与重建,见证了博山琉璃的兴旺沉浮。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琉璃工匠徐应元联合当地士绅孙延寿,建“祖师炉神庙”。

七年后,鉴于琉璃行日渐兴盛,匠人结成“炉行醮会”。规定每年三月初三举行建醮祭祀活动,形成了博山琉璃业第一个行业组织。

后随着岁月的侵蚀,炉神庙岁久失修,清乾隆元年(1736年)和咸丰二年(1852年)炉行众人两次修葺炉神庙。时值博山琉璃如雨后春笋,沛然兴焉。博山匠人晋京担任御匠,博山的琉璃饰品充斥了全国各地的琉璃市场。

随着琉璃市场的不断扩大,“博山制造”成了一种品牌和质量的象征。烟袋嘴、鼻烟壶、玉簪,上至清廷,下及黔首,无不以获得博山的琉璃精品为美事。清道光四年1824年,博山匠人自筹白银扩建炉神庙,奠定现在炉神庙的规模。雕莞锈阔的炉神庙一如当时鼎盛兴旺的琉璃行业一般,人头攒动,络绎不绝。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捻军进攻博山,炉神庙受严重冲击。12年后,炉神庙获得修缮,庙貌焕然一新。在动乱中遭到破坏的琉璃业也得到恢复。铺丝产品在博山地区开始流行。内画技艺悄然兴起,毕荣九、孙坦普、薛向都等内画大师为博山琉璃的发展开辟出一片新的原野。

日军侵华期间,这里成为了安庆道场的活动场所,被搞得乌烟瘴气。博山琉璃也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产品锐减,市场萎缩,很多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窘境。

建国后炉神庙驻过机关,当过学堂,但最终还是被归还给了博山琉璃的历史记忆,还原了它本来的面貌。

如今,这座孝妇河旁的百年老庙被开辟成博山的标志性建筑。百年的风雨并没能减损它的魅力,伴随着博山琉璃的再一次兴旺发达,旧貌换新颜的炉神庙安稳地立在西冶街旁的高阜上,向每一名游客讲述着博山琉璃那古老而又年轻的历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疯的方向

    我大山东都是宝贝

    心静的静心 回复 @疯的方向: 嗯嗯,同感

  • ice_jba

    感冒还没好利索

    心静的静心 回复 @ice_jba: 嗯嗯,是还有点鼻音

  • 没心没肺快乐老王

    前排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