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朋友,你好!上一讲我们说到,锡兰山国一带海域是出东南亚,经南亚向西航行的必经之路,也是唯一的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锡兰山国的问题必须解决。所以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试图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锡兰山国的问题。郑和劝锡兰山国王阿烈苦奈尔“敬崇佛教,远离外道”,改邪归正。郑和为什么这样劝呢?因为郑和是道衍和尚的弟子,受过菩萨戒,法号福吉祥,因此视佛教为正道。可是事与愿违,郑和的劝告非但没有奏效,反而惹怒了阿烈苦奈尔,企图加害郑和。郑和得知了阿烈苦奈尔的阴谋之后,没有跟他计较,设法脱离险境,立刻率船队离开了锡兰山国,第一次解决锡兰山国问题的努力失败了。
可是,郑和不可能善罢甘休。不久,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再度来到锡兰山国,阿烈苦奈儿的态度依然很强横,不让郑和的舰队通过。成祖朱棣的心里很清楚,不解决锡兰山国与大明王朝的关系,根本无法打通往下西洋的海路。因此,郑和第二次下西洋刚刚回到南京,朱棣马上又正太圣旨,命令郑和立刻出发第三次下西洋。朱棣如此急切地派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目的很明确:一定要妥善解决与锡兰山国之间的关系。出发前,朱棣特别嘱咐郑和说:“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意思是,你们只能顺应天道,恪守我的嘱咐,遵循礼节,安守本分,不得违背;不可以众欺寡,不能恃强凌弱。这显然是解决大明王朝与南亚、东南亚以及海外一些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郑和第三次下来到锡兰山国,照例对锡兰山国王阿烈苦奈儿进行赏赐,但阿烈苦奈儿贪得无厌,让他的儿子出面,向郑和索要更多的金银宝物,面对阿烈苦奈尔贪婪的索取,郑和只能拒绝。为了获得郑和舰队的财富,阿烈苦奈儿悄悄发兵五万多人去袭击郑和船队,同时切断了郑和回舰队的道路,使郑和与自己的主力部队无法相互支援。面对这种危机局面,郑和冷静地分析敌情,果断做出布置。郑和先命令得力的部将设法寻找其他道路,迅速回到舰队,传达郑和的指令,让船上的部队作好迎敌的准备,并且拼死防守,绝不能让敌人得逞。然后,自己率领二千多名官兵,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从小路直奔锡兰山国的王城而来。趁着夜深人静,明军突然对锡兰山国的王城发起进攻,由于敌兵主力都去进攻郑和的舰队了,所以郑和趁敌不备,一举攻入空虚的王城,并且生擒了国王阿烈苦奈儿、锡兰国的大臣以及他们的家属。得知自己的王城被郑和攻占,进攻郑和舰队的锡兰国军队立刻回援王城,锡兰国其他地方的军队也闻讯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郑和占据的王城很快就陷入敌兵的重重包围之中。郑和率军死守王城,敌人连续进攻了六天毫无进展。到了第七天,郑和趁敌军懈怠无备,带着国王和所有俘虏,凌晨打开城门,在茂密的树木里,一边开辟道路,一边与追兵战斗。且战且走了二十多里路之后,直到当天的晚上才终于回到自己的舰队。郑和上船之后,立刻下令返航。将被俘的锡兰山国王、大臣和他们的家属,全部带回南京。
成祖朱棣对阿烈苦奈儿等被俘人员,采取了宽大优待的政策,让他们暂时住在中国。同时,朱棣命礼部在阿烈苦奈儿的亲属中选择比较贤能的人立为锡兰山国王。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七月十三日,朱棣派使臣带着诏书和诰印往锡兰山国,封耶巴乃那为国王,阿烈苦奈儿同时也被遣送回国。这次行动对那些恃强凌弱的国家起到了很强的震慑作用,也有利于维护和平,重振大明王朝的国威。郑和下西洋的道路畅通了!
这个时候,明朝西部边境的战争危险也已经消失,为什么呢?因为,帖木儿于永乐三年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明朝的时,本人在行军途中因病去世,双方的军队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交战,帖木儿帝国的东征就停止了。帖木儿的突然死亡,导致国内发生动乱。在东征半途而废的同时,贴木儿帝国也迅速衰亡,再也没有力量东侵中国了。
这样一来,郑和下西洋的前期任务圆满完成,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以及解决各种复杂国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永乐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经济实力更为强大,郑和下西洋的第二个阶段,条件更加成熟了。第二阶段,才是真正的下西洋,一共也三次下,任务与第一阶段完全不同。由于有了第一阶段下西洋的基础,第二个阶段在东南亚一带比较顺利,郑和的船队经过南洋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取道波斯湾,穿越红海,沿东非之滨南下,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部沿岸一带。人们不禁要问:郑和带着庞大的舰队,航行这么远,究竟来做什么呢?
说来大家可能不太相信,郑和下西洋的第二阶段,首先的任务是探索未知的世界。如果说,东南亚一带的国家和地区,对大明王朝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话,那么,南亚以西的广袤地区,对于当时的中国人和明朝政府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因此,郑和从第四次下西洋开始,每次都驶往忽鲁漠斯以远的西域各国。忽鲁谟斯,也就是今天的霍尔木兹,在今伊朗东南霍尔木兹岛北岸,濒临霍尔木兹海峡,扼守波斯湾出口处,为古代交通贸易要冲。
郑和的舰队是要向未知的世界前进,通过前期开辟新的航路,让与中国从来没有交往的海外国家,远涉重洋而来,“宾服”于中国。也就是说,郑和下西洋探索未知世界的目的,不是满足好奇心,而且是努力扩大明帝国的世界影响力。这也正是皇帝朱棣的愿望。朱棣的这个愿望,就成了郑和下西洋的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为了实现这一愿望,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时候,来到了一个叫“柯枝”的小国。这个小国在南印度西海岸,是古代印度半岛重要的商港。柯枝国与大明王朝一直有往来,于是成祖朱棣趁郑和第五次出使之际,赐柯枝国一可亦里印诰,正式封他为柯枝国王,并封柯枝国中最高的山为镇国山,并且在山上竖立石碑,碑文由朱棣亲自撰写,其中有这样一句:“朕君临天下,抚治华夷,一视同仁,无问彼此,推古圣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远邦异域,咸使各得其所。”意思是,我是天下共同的君主,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一视同仁,无论谁都要接受中国古代帝王的治国理想,以求符合上天的意志,让那些远离中国的国家都能够安居乐业。通过这段话,我们终于明白,明成祖朱棣想当天下各国共同的君主,将他的治国理念推广到全世界!这个目的在今天看来,实在有些疯狂!可是,通过这番梦话一般的语言,我们终于明白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最终目的了。不过,郑和下西洋还有一个附带的任务,究竟是什么任务呢?我们下次再讲。
喜欢傅小凡播讲
一起侃大山喜欢傅小凡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