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君臣妥协-3

第6章 君臣妥协-3

00:00
10:57

6章 君臣妥协

 齐王刘肥想破坏这一原则,差点就死在长安。那是惠帝二年,新年的十月,刘邦的庶长子刘肥从他的封国齐国来长安朝会。这是汉朝的规矩,新年一到,各地的诸侯王都得来长安参加朝贺,祭祀祖先,进献黄金和土特产。朝会完毕后,亲人们一起喝酒。刘肥是惠帝的长兄,惠帝为人仁厚,就让这位哥哥坐在上座,自己坐在下座,像普通老百姓家里那样。本来这也很正常,在朝堂上讲君臣之礼,可是在房间里像普通老百姓那样讲讲长幼之礼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吕后不高兴了。本来刘肥的出身就让吕后不满意,原来刘邦年轻时候喜欢偷鸡摸狗,仗着自己是亭长,在村里乱搞男女关系。亭长是秦汉时代最基层的官吏,一个亭管辖的范围大约是方圆一里,这片巴掌大的地方,多的住百户人家,少的则只有几户到几十户不等。亭长就负责这块巴掌大地方的治安,相当于现在的片警。官虽然小,但毕竟是公家人,吃商品粮,那些农村户口的老百姓对他们一般还是要巴结的。除此之外,那时的亭长还有“推荐”人应徭役的特权,我们可以诗意地悬想一下,在二千多年前,在沛县的泗水亭部,有位姓曹的妇女,她的老公在片警刘邦安排下,不得不去长安服了一年的徭役和兵役,等他一年之后再回来,乖乖,老婆的肚子都像青蛙一样圆鼓鼓的了,他心里登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但是能怎么办,只能认了。刘邦虽然表面上是正规国家干部,去官府告他,让他丢了公职也不是不可以,可是后果呢,要知道这个死警察和黑社会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惹得起吗?只能打落门牙肚里吞了。好在那时的男女关系也没有后世那么严肃,刘邦把曹氏的肚子搞大了之后,生的儿子被送回刘家,照样姓刘。曹氏的老公呢,相当于自己老婆的身体被出租了一年,子宫被出租了一次,卵子被捐献了一颗,不伤筋动骨,只是颜面有点扫地。至于刘邦有没有给他一点经济赔偿,史书上没说,我也不好虚构。因为这里完全是讲信史,有一分史料我才肯说一分话。这位私生子被取名刘肥,是实实在在的刘家人,只是地位没有正妻生的高而已。按照我们现在的词汇,刘肥显然算个野种,但是这个野种大概是世界上命最好的野种之一,竟然被刘邦封为齐王,辖地总共统辖七十三个城池,如果按照战国七雄的标准计算的话,他拥有天下七分之一的家业。吕后看见刘肥对刘盈安排的座位竟然没有谦让,大为恼怒,她把旁边的宦者叫来,耳语了几句。宦者会意,斟了两杯毒酒分别放在齐王和皇帝面前。要求齐王举杯为皇太后敬酒,说些预祝“万寿无疆”之类的场面话。刘盈看哥哥敬酒,也赶忙站起来,端起一杯酒,想和哥哥同时向母亲祝寿。吕后一看大惊,赶忙扑上去把刘盈手中的毒酒倒掉。刘肥看见吕后行为古怪,大吃一惊,酒自然不敢喝了,借口酒醉,辞谢出宫。回到齐国驻京师招待所,派人去打探消息,得知那杯果然是毒酒。刘肥面如土色,心想,这下别想活着出长安了。在齐国,吕后想害他倒不容易,千不该万不该来到了长安。还好,他手下的内史脑子很清醒。内史,是王国内掌管监狱司法的官员,相当于郡的太守,秩级也很高,为二千石。按照汉朝的法令,诸侯王进京朝见皇帝,可以带上属下所有的二千石官员,刘肥这次带这个内史进京,算是带对了。内史劝谏道:“大王,你这回还是装装孙子罢,硬扛着是不行的。”刘肥赶忙问:“那我该怎么做?”内史道:“大王知道,太后只有皇帝和鲁元公主两个亲生孩子,疼爱无比。现在大王独收七十三座城池的税收,而人家鲁元公主才收鲁国几座城池的税收,人家心里能平衡吗?我看大王干脆向太后献上一个郡的城池,把这个郡的税收当作公主的汤沐邑,那么太后一定会高兴,大王也就能活着出函谷关了。”所谓“汤沐邑”,是先秦以来的一种特定称呼,意思是某位大人物除了封地之外,另外又赐给他一个城邑的税收,专门供这位大人物洗澡花费,实际上这笔钱这位大人物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因为那么多的税款,就算他们每天洗十个澡也花不完的。而这笔钱称为“汤沐”所用,让人听得有些异想天开。可见,古代王侯们的用词的确是挺讲究的。内史的一番话让刘肥霎时醍醐灌顶。对啊,命比钱重要,还犹豫什么。于是他连夜向吕后上书,眼泪汪汪地表达了个人的忠诚,然后诚恳地表示,希望能荣幸地把齐国的城阳郡献给鲁元公主作为汤沐邑,并把公主尊为齐国太后。这种做法在后世看来十分稀奇。因为刘肥还是鲁元公主的哥哥,哥哥尊妹妹为太后,那就等于尊称妹妹为自己的老妈了。但既然命悬人手,还顾得上什么长幼辈分?何况刘、吕两家反正也都是泥腿子出身,哪里懂得什么礼法,乱来也不稀奇。而且在这之后,也就是惠帝四年,吕后还让鲁元公主的女儿张氏嫁给了惠帝当老婆,这等于是外甥女嫁舅舅,吕后的解释是为了亲上加亲,真是让人目瞪口呆。但是功臣集团们觉得这是皇室家族内部的私事,再说为此惹恼吕后也没有必要,所以没有任何大臣为此劝谏。齐王如此懂事,吕后果然乐开了怀,再也不想杀他了,还命令在齐国驻京师招待所大摆酒宴,庆祝自己女儿在物质和名分上双丰收。惠帝即位之初,就大赦天下,赐天下老百姓每个人一级爵位。在秦汉时代,不但功臣有爵位,老百姓也有。朝廷颁发的爵位一共分为二十级:

  1. 公士3. 簪袅

  2. 上造4. 不更

  5. 大夫13. 中更

  6. 官大夫14. 右更

  7. 公大夫15. 少上造

  8. 公乘16. 大上造

  9. 五大夫17. 驷车庶长

  10. 左庶长18. 大庶长

  11. 右庶长19. 关内侯

  12. 左更20. 列侯

其中公乘以下称为民爵,是赏赐给老百姓的;五大夫以上是官爵,普通老百姓不能拥有。朝廷有喜事的时候,经常会给老百姓赐爵,如果一个老百姓的爵级积累超过了公乘,则可以把超过的转让给子孙,或者卖给他人。总之,官吏和百姓之间,爵位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

有了爵级有什么好处呢?当然有,那时分配土地都按照爵位的级别来,爵位高的,分配的土地就多;犯了小罪可以免受处罚;退休年龄可以提前;免费领养老粮食的年龄比低爵的年龄可以提前;甚至连他们的儿子也可以推迟服徭役、兵役的年龄。刘邦曾经在一道诏书中说过,秦朝的时候,普通老百姓爵位到了公大夫以上,县令都必须以平等的礼节对待他。秦朝把爵位看得比官职更重要,比如丞相李斯,按照官职那是天子底下的第一人了,但是每次秦始皇刻碑记功,他却只能排到其他列侯后面,因为他的爵位不高。当然,秦汉之交,因为经过连年战争,各地军阀为了鼓励自己的士卒为自己当炮灰,都疯狂给他们赐爵,刘邦也不例外,所以在他的军队中一些小队长,竟也有许多爵位至大庶长。这样一来,爵位就渐渐变得不如官位重要。但是国家一稳定下来,爵位的重要性也就逐渐凸显。惠帝和吕后给天下百姓赐爵,自然有着笼络民心的作用。除了赐爵之外,惠帝和吕后还颁布了下列政策:减省百姓的田租,规定十五税一,也就是百姓的生产成果按照十五分之一的比例缴税,相比先秦时代盛行的十分之一的收税标准,显然是大大进了一步,虽然因为迫于生计的原因,不管是十五税一还是十税一,百姓生产的粮食总量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但十五税一,至少能有效地激发老百姓生产的积极性,让他们干活时心里能够畅快一些,能够寓作于乐。对官吏和功臣集团,惠帝和吕后也有所抚慰。惠帝下诏,凡是有上造以上爵位的人及其子孙如果犯了罪可以减刑,官吏秩级在六百石以上以及很早就侍奉惠帝的,如果犯了罪规定要戴刑具,都可以允许不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