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最上海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汤哲明,今天让我和大家一起通过声音来遇见艺术,聊聊无海派不黄浦,从海派绘画看海派文化。
说到海派主持人朋友就是让我谈谈一些话题。那么第一个话题,为什么是在上海形成了海派绘画?这个原因既简单也很复杂。
我们知道近代上海的开埠,那就是因为鸦片战争以后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上海就从1840年开始成为一个对外的口岸。那么在此之前中国文化的中心,其实从南宋元代以后在明清两代,主要是在苏州、杭州、扬州这些地方。
苏州它在明清两代它有非常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它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中心。那么由此就形成了以苏州为中心的明清文化的这么一种主流。
那么到了近代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对外开放了,由于对外的贸易的展开,那么这个中心逐渐的就转到了上海,也因为上海这个城市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中心,近代的文化也就因为这一点在上海这个城市可以说是蓬勃的展开了。
上海这个城市,它能够在近代化的过程当中脱颖脱颖而出也因为一系列的事件。首先它当然是一个天然良港,其次它也因为这近代的比如说太平天国运动,造成了江南的富户为了避开战乱,大量的涌进上海,他不光带来了建设这个城市的一个资本,也带来了原来在江南明清两代发展非常成熟的文化。这些资本和人员它分别来自于像杭州、苏州这些江南原来在明清两代非常重要的这些城市。
在1840年刚刚开埠的时候,上海其实只有今天南市区以城隍庙为中心的这么一块地方,那么从1840年以后,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和江南资本的进入,才慢慢再建设起来的。
那么最早的海派绘画。其实就是在这个地方展开的,那么过去的那些比较有名的画家,比如像任伯年,钱慧安他们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城隍庙展开的,那么包括今天在城隍庙里面,也有过去钱慧安等早期这一批上海画家活动的场所,今天仍旧得以保留的。
上海的画家其实并不都是上海本地人,1840年到20世纪以前这段时间,所谓我们称之为老海派的阶段里面,他大概有百分之七八十其实都是江南的各地的画家,有的是为了躲避战乱,比如说像杭州的画家大量的就逃到上海来了。那么还有一些你比如说苏州的画家,可能人住在苏州,但是他卖画是跑到上海来卖画。
那么这里面也折射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说当年上海绘画的市场是非常火爆的,虽然苏州居住着大量的画家,但是他其实卖画是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上海这个市场,也可以反映出20世纪以前的上海,它已经成为江南最大的一个绘画的消费市场。那么这个就形成了,早期海派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商业化。
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时候,中国的画家他其实画画并不是一个谋生手段,因为那些画家很多,他本身就是官员,画画主要是一个陶冶情操、增加修养的手段,那么到了近代,到上海来谋生的画家,他主要是为了卖画,当时《寒松阁谈艺录》这就记录早期海派绘画的一本历史书,记载“自海禁一开”,就是说上海开埠了,就是可以对外贸易了,“以砚田为生者”,这是个比喻了,就是说拿这个笔墨纸砚来当做田地的,就是说以笔墨纸砚谋生的人们,“皆踽踽而来”,就是说形容来的人熙熙攘攘很多这个意思,那么这就说明当时上海的这么一种就是说画家的一种生存情况,就是到上海来谋生的画家,他主要就是来卖画的。那么这个也就造成了上海的绘画其实带着很强的商业色彩。
那么上海绘画需要搞清楚的一点,他就是说大量并不是本地画家,绝大多数是江南来自江南各地的画家,他既把明清两代江南地区成熟的绘画风格带到了上海,他也把这些绘画风格越来越往商业化的方向去发展。那么由此带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元明清几代以文人画家为主的山水画,就在这个时代并不繁荣,而以市民文化,比较符合市民口味的这种人物画和花鸟画在上海是非常繁荣的,这也是早期海派绘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简单说两句音乐太吵了!没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