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看三国就真老了》之八——《中智男贾诩,为何能成为曹操父子共同的心腹》

《再不看三国就真老了》之八——《中智男贾诩,为何能成为曹操父子共同的心腹》

00:00
11:46

00:02:11:贾诩:三国中最神秘的谋士之一

00:05:11:贾诩:乱世谋士的荣耀与牺牲



但凡权势显赫家族,继承人的确立总是创家立业的能人晚年考虑的大事,特别是皇家王室,甚至是引起兄弟相争甚至血肉相残的重大问题。《三国演义》第68回,建安二十一年夏,一代枭雄曹操进爵魏王,欲议立世子。“长子曹丕,恐不得立,乃问计于中大夫贾诩。”“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乃问贾诩曰……”,此时,我才真正注意到了这个人——贾诩。先不细论贾诩如何为曹操父子筹划,单说这贾诩在父子二人心中的地位就足以让我停下来思考,贾诩,他凭什么成为曹操父子共同的心腹呢?以前怎么没发现他呢?

有了疑问就去书中继续找答案,《三国演义》中出现贾诩的情节,前前后后,细读了一个下午,才发现,这个贾诩,真乃三国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且,应当是颇有争议的人物。

英雄虽无法选择出身,但他正确地选择了未来。

极不光彩的出身——文和乱武,曹操出山。

贾诩在《三国演义》中的出场并不光彩。

在董卓被诛之后,余党李傕、郭汜等人本欲作鸟兽散,贾诩身为董卓党的谋士,力劝李傕返攻长安,为董卓报仇 。只因李傕听从了贾诩一句话,杀回长安,使汉室急危,生灵涂炭,因此有人戏称“贾诩片言危国扰群雄”。  因了贾诩这段片言乱国、使百姓受难的经历,历史上一些人对贾诩的评价很低,认为他不顾天下大义,只一心保全自己,为己谋,是一个冷酷的毒士,甚至把他与荀彧对比,称贾文和为汉贼,而文若则为汉朝的忠实守护者。

但在《三国志》 中,陈寿又将他与荀彧荀攸合传。也有人常把他的才智和诸葛亮相比,可见贾诩地位之举足轻重。

是啊,从魏晋的角度来讲,如果不是贾文和再乱汉室,使青州黄巾又起,怎么会引出可破群贼的曹孟德。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曹操真该感谢贾诩。

与曹操为敌的过去,贾诩对敌曹操无败绩。

1、贾诩先令曹操折长子爱侄、爱将典韦。

李傕败逃后,贾诩又追随张绣,当曹操大军来讨伐时,贾诩审时度势,劝张綉降曹。并亲自去操寨通款。操见其对答如流,甚爱之,欲用为谋士。贾诩说,“某昔从李傕,得罪天下,今从张綉,言听计从,不忍弃之。”

后曹操霸占张綉嫂嫂激怒张綉,贾诩便为张綉谋,使得曹操招降不成,败师淯水,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爱将典韦均战死。

2、贾文和料敌决胜。

在曹操又奉诏来讨时,贾诩又计高一筹,识得曹操计谋,守城成功。并在曹操急于班师应对袁绍之时,对张綉出不可追与可追之论,其事不同而皆应验。让刘表、张綉皆服其高见。

为自己选择了正确的未来——贾诩审时度势,拒袁投曹。

当曹操、袁绍同时来招安,无论按照当时袁强曹弱的实力,还是张綉与曹操的私怨来讲,张綉都是理应选择袁绍的,但贾诩却果断地当着来使的面撕碎袁绍来书,断了张綉退路,并列举投靠曹操的三条理由,识得曹操王霸之志和必释私怨的胸襟,张綉终听其言,归顺曹操,贾诩被封为执金吾使,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1、贾诩用计抹书间韩遂,曹操一举定关中。

在与勇猛无敌的马超的关键对决中,曹操曾遭遇割须弃袍的窘境,在双方进入相持阶段,贾诩识得马超乃“一勇之夫,”为曹操献反间计,并有具体的操作指导,先是让曹操在阵前单独与韩遂诉京师旧事,引起马超疑心,看火候到了,又让曹操“亲笔作书与韩遂,中间朦胧字样,于要害处,自行涂抹改易”。这招实在是高!让马超对韩遂彻底失去信任,次日阵前又令人当面与韩遂言私,马超与韩遂反目,韩遂归降,马超败逃,曹操一举平定关中。贾诩功莫大焉。

2、议立世子立大功于曹丕,奠定了后辈子孙整个家族的荣耀。

再回到曹操议立世子的章节。贾诩同时得曹操父子之心。曹丕依贾诩计,但凡曹操出征“只是流涕而拜,”引得“左右皆感伤”,相比每每“称述功德,发言成章”的曹植显得更孝顺诚心。当曹操踌躇不定之际,贾诩只轻言“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曹操是聪明人,闻之大笑,长子曹丕被立为王世子。

其实曹植的竞争力也是很强的,不然,曹操就不会踌躇不定。但贾诩实在是高明。聪明乖巧固然可喜,但藏拙守真更高一筹。关键的是,贾诩更了解曹操,也深得曹操的器重,曹丕问计于贾诩也是因为其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和说话的份量吧。多疑如曹操,为什么对贾诩却如此信任呢?我想,这是因为曹操与贾诩都是两个聪明人,他们深深地了解对方,又都不冒犯对方。

曹操对贾诩的认识应该是很深刻的。

首先,贾诩是一个纯粹的谋士。

他没有什么太高的理想,他要的是在乱世中保全自己和家人,并能建功立业。建功立业和理想或信仰是有区别的。比如荀彧,他的理想是复兴汉室,这就和曹操有根本的对立,所以最后与曹操渐行渐远,忧郁而死。而做一个纯粹的谋士有时是幸福的,他只为自己的主子出谋划策,求得功名利禄,这一点曹操能给他, 他们曹家包括曹丕都可以满足他,更何况贾诩作为谋士又做得相当出色。

贾诩看问题看得非常透彻。可以说,谁不听他的计谋,谁就是输家。

《三国志》中有记载,曹操打下荆州,准备沿长江东下时,贾诩劝谏说,明公打败了袁绍,又收取了汉南,威名远扬,可以不必劳师动众江东便诚服了。曹操不听他的,终遭遇赤壁之败,之后有生之年再没有南下。

曹丕继位后,任用贾诩为太尉,问他要一统天下,吴、蜀先伐谁家?贾诩认为“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也。”贾诩认为群臣中没有人是孙权、刘备的对手,即使曹丕亲征也不能保证得胜。曹丕不听贾诩的劝阻,发动江陵之战,很多士兵战死沙场,最终无功而返。

其实,贾诩除了军事对敌时主张“兵不厌诈”,在治国方面还是主张仁政爱民的,即使在李傕当权时,贾诩也“屡劝其抚安百姓,结纳贤豪”,“自是朝廷微有生意”。无奈,生逢乱世,群雄并起,李傕也确非成事之人。贾诩栖身于李傕也是权宜之计吧。之后,我们更佩服贾诩审时度势的能力,在曹操处于弱势时,能认清袁绍 “兄弟尚不能容,何能容天下国士”的真面目,说服张綉归降曹操,实属聪明权变之人。

再者,贾诩本质上是一个本分克己之人。

在《三国志》中记载,贾诩认为自己不是曹操的旧臣,而“策谋深长,”怕被曹操猜疑,便“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婚嫁,不结高门,”这样善于自律克己之人,曹操看得是很清楚的,所以也是放心的,而贾诩也因为自己的智慧得以善终,享有七十七岁的高寿。这在“人年五十,不称夭寿”的古代,真是少有的福报。贾诩的自保之道堪称是高明的处世智慧。而且,因了贾诩的言传身教,其子孙都得继承爵位,安享荣华。

有人说,“男人,大智为信仰,中智为克己,小智为财奴。”照此来说,善于克己自保的贾诩只能算一个中智男吧,这也是理想主义者历来对他作负面评价的原因。

诚然,一个有理想的男人是光芒四射的,但往往也是悲情甚至壮烈的。

贾诩在乱世之中,能靠自己的眼光和才华,得遇明主,建功立业,福寿安康,泽及子孙,读他,对我们小人物来讲,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人生智慧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55157527

    各有智慧

    清晨起 回复 @听友255157527: 中智男,哈哈😄

  • 听友260839413

    👍👍👍

    清晨起 回复 @听友260839413: 谢谢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