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热映电影灵感来源,美国“原子弹之父”的胜利与悲剧
精华笔记
这本书是一部全面描写“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传记,也是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奥本海默》在创作过程中所依据的传记原著。它以史无前例的细节,叙述了著名物理学家奥本海默的生活和他所处的时代。
第一部分:奥本海默的青少年时期。
1904年,奥本海默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移民家庭,家境非常殷实。但是因为他小时候经常生病,母亲总是过分地呵护他,让小奥本海默养成了非常沉静、孤僻的性格。
在学校里,他天资聪颖,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做实验,五年级开始学物理化学。因为智识水平远超同龄人,他很难在学校交到同班的好朋友。对同龄人的游戏和玩具也兴趣索然。
1922年,奥本海默考入哈佛大学。在大学里,奥本海默展现出了广泛的学术爱好。他选了化学、哲学、文学、微积分等6门课。这种兴趣庞杂、涉猎广泛的特点,对他的学术生涯产生过不利的影响,但又帮助他成为了一个更合格、更出色的曼哈顿计划领导者。
本科毕业以后,他来到英国剑桥,师从19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姆森爵士。当时是20世纪20年代早期,欧洲的物理学家正在研究量子力学理论,这让奥本海默感到大开眼界。
在剑桥,他结识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玻尔,对玻尔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甚至说玻尔就是“他的上帝”,在玻尔的感召下,他决定尝试着去做一名理论物理学家。1926年,奥本海默来到了德国的哥廷根深造。
哥廷根的求学生涯开启了奥本海默青年时期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一个阶段。回到美国以后,他在1926到1929年连续发表了16篇论文。1928年他收到了10所美国大学的聘书,最后他接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州理工学院的双重邀请,在两所学校每年各教一个学期的课。
第二部分:奥本海默成为物理学家和大学老师。
在伯克利大学,教授本科生的奥本海默一上来就用不确定性原理、薛定谔方程、场论等一系列高深莫测的物理知识,把刚入门的大学新生搞了个晕头转向。有时候他在课上喃喃自语,声音小到学生几乎听不见,有时候他还玩弄起复杂的双关语。
在讲台上磨合了好几年后,奥本海默渐渐掌握了教书育人的门道,变成了一名合格的讲师。慢慢地,他发展出一种开放式教学的独特风格,他鼓励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每次他都让十几个研究生和博士后在他的办公室里开讨论会,他在屋里来回踱步,关注着每个学生的研究课题,征询每个人的意见。他的研讨会总是能引人入胜,因为他吸引大家关注那些物理学尚未解决的问题,让大家有一种站在未知边缘的不安、刺激与兴奋的感觉。
奥本海默天赋异禀,但他没有得到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他只解决他此时此刻最感兴趣的问题,而他的兴趣又是如此广泛,他的天赋不是被诺贝尔奖评委认可的那种才华,因为他最擅长的是触类旁通。他的学术成果启迪了很多同行,也让他在物理学家的圈子中小有名气,当二战爆发之后,当国家需要科学家奉献他们的知识时,奥本海默自然也就引起了美国政府和军方的注意。
第三部分:奥本海默与曼哈顿计划。
1938年年底,德国科学家发现了核裂变现象,并把这一现象刊登在了科学杂志上。到1939年,奥本海默和美国很多科学家都已经知道,造出原子弹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这一年,爱因斯坦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信,警告说这种威力极强的新型炸弹是可以造出来的,他认为德国人已经在着手研究这种炸弹,因为德国停止了矿区的铀买卖。在看完爱因斯坦的信以后,罗斯福成立了一个铀委员会,还成立了科学研究和开发局,用来为军事用途调度科学资源。
当时,奥本海默在核武器所需的快中子反应装置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研究,他非常担心德国人在研发方面抢了先,所以对美国官方的相关计划非常上心,也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曼哈顿计划”,其目的就是研发出人类首枚核武器。
曼哈顿计划的军方领导是格罗夫斯将军,当时他正在四处网罗有能力、有意愿为美国打造核武器的科学家,他找到了奥本海默,二人聊得很投机。奥本海默告诉他,现在很多大学实验室里都在研究快中子分裂,但是很多都是重复工作,他们需要的是一个中央实验室、一个平台来拧成一股绳、分工协作,而这种安排正中格罗夫斯的下怀。于是,格罗夫斯提议让奥本海默主持工作。
走马上任以后,奥本海默立即开始联系各位大科学家,同时招募他的学生进入曼哈顿计划。曼哈顿计划选择了新墨西哥州一片荒凉而偏僻的地点作为试验基地。
很多科学家回忆说,奥本海默跟军方的人不一样。他不会给你下命令,而是平易近人地告诉你他想要什么,他能把所有人身上最好的东西给激发出来。大家发现他吸收信息、提炼精华的能力是非凡的。一篇20页纸的论文,他只要5分钟就能看完并准确概括出重点,包括核物理、工程、军械设计等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跟他讨论任何问题,他很快就能理解对方在说什么,同对方探讨解决方案。
在曼哈顿计划当中,科学家们可以调动的资源几乎是无限的,可期限却是非常严苛的——那就是赶在德国人之前。
在研发原子弹的过程中,他们中途还一度变更过技术路线,一开始他们用的不是铀,而是钚,奥本海默想用一种枪管式的设计来引爆钚弹,也就是把一块可以裂变的物质发射出去,击中另一块可以裂变的物质,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原子弹爆炸。后来投掷在广岛的“小男孩”原子弹就是枪管式设计。但是钚做不成枪管式,因为钚枪内的物质自发裂变率太高了,自发裂变是一种不可控制的放射性衰变,会导致物质提前引爆。在完成测试之后,他们不再专注于制造钚弹的技术路线,而是投入到了铀弹的开发当中。
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测试,就是著名的“三位一体”试验。一开始,格罗夫斯将军反对他们做测试,因为本来手头生产出来的放射性材料就很稀少,但是奥本海默说服了他,只有通过测试,才能掌握足够完备的知识。终于他们在荒野中找到了一片开阔地,用来做原子弹的第一次引爆。
1945年7月,三位一体核试验完成。但此时欧洲战局已经非常明朗,盟军不再需要用原子弹来对付德国纳粹,于是经过高层的反复磋商,决定把原子弹投向日本。
1945年8月6日早上8点14分,一架B-29轰炸机在广岛投下了一枚原子弹。军方给奥本海默方面打来的电报上说:可见的效果比三位一体的试爆效果要明显很多。
原本广岛的炸弹成功引爆之后,参与曼哈顿计划的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还是感到很欢欣鼓舞的,毕竟正义的人们看到了二战胜利结束的曙光。但当投向长崎的第二颗原子弹引爆的消息传来以后,基地的气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阴沉。
长崎遭受毁灭性打击以后的第二天,日本政府提出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奥本海默的心情十分低落,他亲手缔造了人世间最可怕的武器,却无权决定使用它的条件、方式和数量。他决定辞去曼哈顿计划科学总监的工作,回到加州的大学里继续当老师,但他的人生已经因为这两枚原子弹彻底改变了走向。
就在他刚刚告别曼哈顿计划的时候,另一个美国政坛的重要人物也退场了,他就是时任美国战争部长史汀生,他非常支持对外披露美国核武器的相关信息,与苏联保持密切沟通,未来交换双方原子弹方面的信息,共同维护二战以后和平稳定的大局。史汀生在这项计划上同奥本海默有许多共识,但老人在1945年9月就卸任了。在二战以后,引导、推动美国政府披露美国核武器信息、维护国际核武器秩序的艰巨任务落到了奥本海默的肩上。
书名:《奥本海默传》
作者:[美] 凯·伯德 [美] 马丁·J.舍温
撰稿人:刘家琦(自媒体平台酷玩实验室副主编,能源产业深度研究者,《大国光伏》作者,《埃隆·马斯克传》译者)
编辑:阿柑
主播:路琨
制作:匀绮工作室
监制&运营:郑涵 王雨
总编辑:赵雅楠
期待能看到无删减的电影
万事胜意21212 回复 @斌斌将相和: 不可能,未删减版都能到三级的级别了,国内出不来的
一位天赋异禀的科学家,生活、行为和学术不同与常人,但他有一颗正直的心,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为整个人类着想。
朗笙的声 回复 @朗笙的声: 有机会去看看电影
才知道奥本海默的一生是这样的,才发现我还没有取得他的成就已经过上了他的生活很多经历很像他的夏令营因为我们学院领导就是他的同学那种人,只要国家让我做我想做的和能做的取得成就不是问题但我和政界军界保持距离
天一生水wcy 回复 @超爱读书的喵: 论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看电影之前来了解一下……
后天去看电影
跟天才相处起来真费劲呐
奥本海默希望以秀肌肉的方式终结战争,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朗笙的声 回复 @恣意纵横: 更让人记住他的,是他的精神
当时应该毁灭日本,小日本太坏了,屠杀中国、朝鲜半岛和东南亚人,现在还排放核污水,坏透顶!就是人间恶魔。
万物都有正反两面,好与不好只在于人怎么做
很难说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即使是天才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