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礼仪文化之——【揖让】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文化之——【揖让】

00:00
08:24
中国古代传统礼仪文化之——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揖”据考证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算起来怎么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其基本姿势为双手抱拳举。到了姜太公辅佐武王革命成功,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还有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向人作揖 虽然恭敬,但有时则又能表示倨傲,《汉书·高帝纪》就有“郦生不拜,长揖”的描述,显示出狂徒郦生对刘邦这位无赖皇帝心里不是很服气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汉书·高帝纪上》:“ 沛公 方踞牀,使两女子洗。 酈生 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 秦 ,不宜踞见长者。’” 颜师古 注:“长揖者,手自上而极下。” 晋 左思 《咏史》:“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宋 叶适 《陈秀伯墓志铭》:“至召问,君长揖色倨,论事,泉涌不屈。”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二:“公讌之日,拂座奉卮命坐,皆长揖甚恭。”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拱,即拱手礼,又称作揖,是古时汉民族的相见礼。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一说古人以左为敬,又有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顿首之礼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礼仪,常见于东亚和东南亚的文化中。它是一种表示尊重和敬意的方式,通常与正式场合和重要人物的见面有关。顿首之礼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和用途,但它的基本形式通常是将手合十,然后低头鞠躬。
.在中国文化中,顿首之礼通常用于表示尊敬和敬意。在古代,它被广泛用于拜见皇帝和高级官员。在现代,它仍然是一种常见的礼仪,用于表示对长者、老师、领导和其他重要人物的尊重。顿首之礼的形式通常是两手合十,然后低头鞠躬,鞠躬的程度和时间长短也有所不同。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伴随着磕头或跪拜等动作。
顿首之礼是一种尊重和敬意的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然而,顿首之礼并不总是代表请罪之意。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只是一种礼貌和习惯性的表达方式,而不是真正的忏悔和道歉。因此,在理解和使用顿首之礼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它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以避免误解和冒犯。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稽首是一种古代礼节,通常用于表示敬意、感激或道歉。
它是指将头部向前低下,使额头碰到地面或对方的脚,同时双手合十,表示虔诚的敬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稽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节,常常用于向长辈、师长、神明或重要人物表示敬意。
在古代,稽首还是一种正式的礼仪,用于向君王行礼,表达臣民的忠诚和敬意。
今天,稽首已经不再是一种常见的礼仪,但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婚礼、葬礼、宗教仪式和重要的商务场合,仍有人使用稽首来表示敬意或道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