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风俗礼仪之 ——重阳节

中国古代传统风俗礼仪之 ——重阳节

00:00
07:29
中国古代风俗礼义之——重阳节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起源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有登高、赏菊、吃重阳糕、佩茱萸、饮菊花酒等。重阳节是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也是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秋季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日月重合最大的阳数,所以称之为重阳节。

另外由于“九”是最大的一位阳数,因此“九”又被古人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思,比如“九州方圆,九五至尊,九九八十一难”等等,说的都是极致的大和极致的尊贵。

民间有句话叫做“九九归一”,也就是达到极致“九”以后将回落,这和月盈则亏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九九”谐音“久久”,久久乃长寿的意思,到后来重阳节又被引申为老人节,寓意长寿。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的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远古时期,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来的。拜神祭祖及求长寿、饮宴等,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祭祀“大火”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春天农耕开始之际,苍龙七宿在东方夜空中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龙首—角宿;夏天作物生长,苍龙七宿高悬于南方夜空;而到了秋天,庄稼丰收,苍龙七宿也开始在西方落退;冬天万物伏藏,苍龙七宿则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季秋时节,“大火”(心宿二)退隐,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秋季“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江南部分地区的重阳祭灶(家居的火神)习俗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
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和簪菊花等1。 重阳节历来有观赏菊花的风俗,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期间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古人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节必饮的吉祥酒,可祛灾祈福。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祛除百病的目的。重阳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品,糕上还要插五色小彩旗,糕上印两只羊,取“重阳”的意思。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可以避难消灾。
九月初九,在古代,九是非常尊贵的数字,它和“久”同音,表达了人们希望生命长久、长寿的美好愿望,而在现代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倡导人们敬老、爱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