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丨汉代牛郎织女画像石:藏着爱情也藏着宇宙

博物院丨汉代牛郎织女画像石:藏着爱情也藏着宇宙

00:00
04:45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又逢七月初七,传说中,牛郎和织女将于今晚在鹊桥相会,互诉衷情。作为中国最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之一,牛郎织女一直牵动着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并给七夕赋予了情人节的功能。

其实,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脱胎于古人对天象的认识。牛郎星是河鼓星的民间俗称,由连成一条横线的三颗星组成;织女星则由连成三角形的三颗星组成。两组星星分别位于银河两岸,遥遥相对,且十分明亮,因此古人很早就观察到了它们,并用瑰丽的想象将牛郎、织女星拟人化,创造出动人的爱情故事,进一步衍生出七夕乞巧节俗。

《诗经·小雅·大东》一诗写道:“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可见牛郎织女的故事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略显雏形。《岁华纪丽》卷三引东汉《风俗通》云:“织女七夕渡河,使鹊为桥。”由此表明,秦汉时期的民间已经有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

南阳汉画馆馆藏的牛郎织女画像石,就以星象与人物、动物相配的雕刻艺术形式,生动地描绘了汉代的牛郎织女神话故事。

此画像石出土于河南省南阳市白滩村的一座汉代墓葬,由石灰岩雕刻而成,石长186厘米,宽52厘米,厚27厘米。

画像石中部刻一只白虎,它昂首张口,奋足翘尾作奔走状;其头部有两星相连,背部上方有三星相连,嘴下方一星,虎与这些星宿相配合而构成了象征性的西方白虎星座。石右一人牵牛奔走,即牛郎;牛郎上方有相连的三星为河鼓三星,俗称牛郎星。石左下角刻一女子侧身跪坐,当为织女的形象;织女周围有相连的四星,应为织女星。石左上方刻一伏卧状的兔子,兔子周围环绕着相连的七颗星,为毕宿。

这一画像石被雕刻在汉代墓葬中象征天空的盖顶位置,体现着汉代人的宇宙观,也为当代人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演变提供了实物例证。

据南阳汉画馆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牛天伟介绍,从画像内容来看,这块牛郎织女画像石显然与后世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有所不同。画像石上出现了似乎与牛郎织女毫不相干的白虎星座与白虎七宿之一的毕宿,而且白虎星座还是主体画像,位居画像石正中。其原因应该是在汉代的神话传说中,牛郎与织女相会和生活的地点就在黄河源头和天河相连处的西方,所以汉代人便将代表西方天象的白虎星座作为主体画像刻在牛郎织女画像石上,以此界定牛郎、织女星象在神话视域中的空间方位。而把白虎七宿之一的毕宿单列出来加以表现,可能是时人想借助毕宿中那娇小、温顺、令人怜爱的兔子来衬托织女的形象。

从实际天象看,牛郎织女星与西方白虎七宿的距离很远,不属于一个天空区域,二者不应该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但汉画中的天象图不是严格意义的天文学图谱,它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和神秘的象征性,因此牛郎、织女在天空中的方位主要取决于相关的神话故事,而不是真实的自然星象。

此外,牛郎织女汉画像石上的织女星是四颗星相连,与实际天象不符,而与北方玄武星座七宿之一的女宿近似,所以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女宿。由此表明,织女星和女宿在汉代可能存在相互混淆的现象。

牛天伟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应盲目归咎于石刻艺人的疏忽或无知,而是由深层次的文化原因造成的。在我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史上,牛郎、织女和北方玄武星座中的牛、女二宿有着密切的关联。牛、女二宿是沿黄道附近的星宿,但不是很显著。而牛郎、织女星,尤其是牛郎星与牛、女二星的距离较近,所以古人在创制二十八宿的初期,就会以较明亮的牛郎、织女二星作为替代品。

正因为如此,在古代文献中,两对星宿的名称和职司往往混同。牛郎星和牛宿都有牵牛星的称谓,织女星和女宿都有主布帛裁制的职司。因此南阳汉画中的织女星与女宿的混同,显示出了我国古代天文学在早期阶段的原始性特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