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管,又被称作“能源血管”。伴随着投入生产使用时间的推移,海管将会出现杂质沉降堆积、结垢、腐蚀等一系列的问题,影响海管的使用寿命及输送能力,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清管作业。
8月20日,封面新闻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深海一号”大气田顺利完成投产以来的首次海管清管作业,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超深水海管清管作业取得圆满成功,对保障超深水气田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和能源供给、进一步推动我国海洋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大意义。
“深海一号”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全面迈向“超深水时代”。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首个超深水油气生产作业平台,该大气田采用“超深水水下生产系统+半潜式生产平台”模式开发海洋天然气资源,在水深1500米海域分东、西两个区域部署水下生产系统,并通过海管连接水面和水下生产设施,高峰年产气量超过30亿立方米。
“海管被称为‘海上油气田的血管’,保障海洋油气平稳输送的同时,有可能出现‘血栓’阻塞或‘斑块’腐蚀等问题。”“深海一号”气田生产监督张宝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为保证海管的安全畅通,海上油气田会定期开展清管作业,清理海管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沉积物和积液,同时检测管线内部情况,在业内俗称“通球”。
现场作业人员合力开展正式清管作业前的准备工作。
“我们把清管球经发球装置送入海管后,会调整控制管线内介质的流向和压力,让清管球按照作业计划路径行进,并通过传感器监控‘通球’的进程。”张宝介绍道,“深海一号”气田设计部署了3套海管“通球”装置,分别用于实施气田东区、西区内部生产设施海管和外输海管的清管作业。本次实施的超深水海管清管作业仅针对气田内部生产设施海管,通球总里程就超过100公里。
现场作业人员把清管球放入发球筒。
“天然气在低温高压条件下极易形成水合物,因此超深水气田海管在输气过程中会出现管线‘冰堵’现象,让清管作业‘卡球’的风险急剧增加。”“深海一号”气田总监李治表示,实施超深水气田海管清管作业的难度远大于浅水油气田,中国海油技术团队从技术原理入手,结合超深水气田实际,制定了完整的技术应对方案,确保每一种作业风险都能得到有效控制。
作业支持船在“深海一号”能源站附近提前下放ROV,用于导通海底管线流程。
在清管过程中,如遇突发状况如何处理?李治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深海一号”作业团队在超过72小时的“通球”过程中,始终保持对平台水下生产系统状况的严密监控,及时调整不同气井的运行状态、改变平台工艺处理系统的运行参数,有效应对海管液涌、堵塞、压力大幅波动等极端工况,在保证气田向下游民生用户持续稳定供气的同时,推动清管球以约每小时5-6公里的速度在海管中前进,圆满完成了作业计划全部内容。
“深海一号”平台不仅是一个油气生产设施,也是一个大型的科研综合实验平台。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经过对本次清管作业产出物的分析,中国海油技术团队认证“深海一号”气田生产海管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与设计预期相符,再次验证了我国首个超深水气田水下设施设计与质量的可靠性。
“深海一号”平台从建设到投产的过程,是中国人从对外合作到自主研发建造的热血之路。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副总经理李力表示,中国海油将“深海一号”定位为推动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全面挺进深水远海的创新技术实验场,在技术实践中检验和完善我国自主建立的超深水气田生产运维技术体系,为后续自主开发更多深水油气资源奠定更加坚实的技术基础。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