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王苗苗/文 记者 宋亚猛/图 通讯员 华小亚 何剑烁 郭寒
他,曾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上大学的医学生。
他,只因范仲淹的一句话,便画出为之奋斗一生的人生轨迹。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栾斌的大半辈子都在做一件事,而日月星河间,这件事也成为他和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同仁们、无数家庭那不可磨灭的回忆。
【如愿】
考上医学院,离“良医”更近一步
夏日的清晨,多了一丝清爽。康复前街,依旧提前开启早高峰模式。
这一天,是栾斌每周一次的门诊日。简单吃了早饭后,他便出了门,踏上了那条已经走了37年的路。
1952年12月,栾斌出生在河南信阳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小时候,他就显露出比同龄人突出的学习能力,而在青少年时期,对于未来的规划,他已有了自己的志向。
“我那个时候喜欢读一些历史书籍,其中看到了范仲淹有一句名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我就想我要是能够成为医生,也照样可以惠及到很多人。”这个想法在栾斌的潜意识中扎下了根,他在填报志愿时,将所有志愿都填成了医学类专业和院校。
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多日的等待,栾斌收到了河南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拿到通知书那一刻,他知道自己的愿望要实现了,“当医生是我的一个心愿,也是我人生的心愿,我达到了”。
【缘分】
被安排的专业 却成为毕生奋斗的事业
栾斌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可一心希望成为外科医生的他,却在分配科室时,经院领导综合全面考虑,从事起了儿科工作。
“我当时认为儿科工作太简单了,但从事儿科工作三年以后,越来越体会到并非如此。”栾斌意识到,儿科对医生知识面的要求非常广:从胚胎期直到青春发育期统统属于儿科领域范畴,且每个年龄段的生理、病理、免疫系统等都有不同的特点,这要求一个儿科医生要具备非常全面的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并要更多地结合临床进行实践,才能掌握好儿科疾病的诊治。
就这样,栾斌在儿科临床上扎下根来。而在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因新成立的河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要建立儿科系,1986年5月,栾斌服从安排,调至该院继续从事儿科的临床教学医疗工作。
只是让他没想到,未来的37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他都将与这所医院相依相伴,创下一个又一个被载入河南儿科发展史册、惠及无数家庭和孩子的幸事。
【回忆】
医护人数8倍增长的背后是口碑和专业度
一个院区、五十几亩地、最高的楼只有三层、医疗实际用房一两处……这是栾斌初到河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工作时,看到医院的样子。那时的医院儿科还属于全科,医护人员总共不到50人,门诊量高峰期200人/天,只有1个病区,住着40多名患者。
面对当时的情况,为方便患者就诊和医生诊治,栾斌根据每位同事的兴趣、专长等进行了简单的划分,有侧重看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也有主要看血液性疾病的。
而在那个医疗设备和资源匮乏的年代,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在医疗救治中发挥了极大作用,特别是对儿科医生来说,临床上要通过更细致的问诊、体格检查来判断病情,治疗疾病,但也是在这一过程中,医患之间信任的感情愈发深厚。
“三附院开诊到现在,对儿科服务的口碑和良好赞许使我感触很多,也是我作为一个医生感到非常欣慰的一些方面。”在全体同仁的努力下,儿科医护人员已达近500人,且收到越来越多患者的感谢,甚至有时这种温暖还会漫延至不经意的生活之中:有患者连续20多年,一生病就认准三附院、认准栾斌;有不少次栾斌在菜市场买菜和路边等车,有患者认出他,热情地要给他送菜并提出免费乘车送行……
在栾斌从医50多年的日子中,这样的感动还有许多。一桩桩、一件件的暖心事,都装进了栾斌的心,“作为一名儿科医生,能够解决很多人的疾病问题,诊治问题,甚至救治问题,我感到非常欣慰。”
【心血】
创建新生儿重症救护网络
率先达到全国要求水平
从曾经的河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到现如今的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翻天覆地的发展和改变背后,是几代儿科人的不懈努力,是几代医院领导干部职工的辛劳付出,是一次又一次在全省、全国率先垂范的尝试。
1997年,郑大三附院儿科迎来了发展的最大契机。那一年,国家提出全力推进医疗健康事业发展,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栾斌和同事意识到,就儿科而言,他们必须从诊疗水平、队伍建设、服务质量等三个方面来提升,可如何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呢?作为一线儿科专家,栾斌有他的思考:一是提高整个儿科诊治水平;二是力争从新生儿这块打开缺口。
在原省卫生厅的支持下,郑大三附院儿科开始牵头重点推进新生儿的专科建设。彼时,为提升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该院先后组织6批骨干医生和护士,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进行学习。随后,先行学习回来的两批医护人员,率先开展起新生儿专业病区工作。
随着新生儿科的不断发展,栾斌和同事意识到了一个新问题。1998年,他们再次向原省卫生厅提出建议:建设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网络。“降低全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仅依靠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我们要带动全省儿科共同提升。”就这样,1999年,原省卫生厅批准以郑大三附院为中心,在全省建立“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网络”。
救护网络建立后,河南省危重新生儿救治成功率显著提高,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大幅降低,不仅在全国率先实现《2001~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更连续多年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传道】
最早获批河南双重点学科
实现临床、教学、科研三位一体
新生儿重症救护网络建立后,郑大三附院儿科很快便被原河南省卫生厅和河南省教育厅授予“河南省重点专科”和“河南省重点学科”称号,并在2002年,又被原省卫生厅分别授予河南省儿童重症救护中心、河南省儿科质量控制中心等。
“一连给我们批准好几个中心,这不仅仅是牌子问题,它更体现了我们在河南整个儿科事业发展方面,起到了我们当时能够起到的很好地引领和推动作用。”栾斌说,如今的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网络NICU中心已建立起新生儿医疗、保健、教研、培训、转诊为一体的全省危重新生儿救治体系,并在省卫健委领导下,按省网络中心、市网络分中心、网络成员单位三个层级,形成了辐射河南十八地市的新生儿专业人员培训、医疗质量控制、分级诊疗、学科建设等体系。NICU网络的建立,同时促进了河南省儿童重症救护专业的建设和规范化发展。
而对栾斌和同事来说,身处郑大三附院,他们除了治病救人还有两项任务,即教学和科研。作为当时国内四大儿科系之一,河南医科大学早已形成系统化教学模式,“有正式的规划和教学大纲,我们儿科系不仅要成为国内一流,还要接轨国际的儿科教学模式。”
栾斌还记得,那时候他们努力只为实现临床、教学、科研三位一体,即要打造临床为主体,又要建设教学和科研为两翼的一体化模式,也是在这样的理念之下,郑大三附院儿科在全国率先开展了C反应蛋白和应用硫酸镁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并取得成功,而后不断有科研文章登上各个核心期刊、不断有研究项目获省部级奖项。
“想提升临床诊治水平从哪里着手?首先得学理论,所以我们必须要把教学做好,培养一代一代的好医生。”63岁那年,栾斌参加了河南对口支援新疆哈密任务,那一次,他除了日常坐诊,还每周一次为当地儿科医生做专题讲座,他说这就是一种传承,一种医生跟医生间、老一辈与晚一辈间的传承。
【期待】
别把行医当成谋生手段
做一名终身学习的医者
从医50余年,从最初的想要从事大外科到后来走上了儿科的路,栾斌有太多想说的话:“儿科临床医生需要更宽更厚的临床医学理论和知识,儿科医学不是成人医学的缩影,相对要比成人医学有更宽的认识。”
在栾斌看来,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儿童健康不再局限于疾病的诊治,更加重视儿童早期评价、早期促进、早期干预等,并要帮助儿童实现“三强一好”:体制强、大脑强、能力强、品德好,“我认为这才是一个儿科医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致力于去做的事情。”
而如何做一名好的儿科医生,几十年间,他也有深刻体会,“作为医者,我们不能仅把行医作为谋生的手段,我们必须真正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这对医者来讲极其重要,没有这一点,可能你就不能够成为这样的好医生。”
当然,也要终身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并在运用好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去探索新的领域,“医学知识、人文知识、哲学知识三位一体,我们才能真正地去理解人体的健康问题。”
对于相伴37年的郑大三附院未来的发展,已步入古稀之年的栾斌坦言,“期望我们医院始终本着妇幼这个大专业方向,高层次大力发展,更好地为广大妇女儿童做好健康服务。”而他也表示,要完成这项工作,需要用更高的标准来建设提升医护队伍,需要营造更良好的就医环境,也需要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真正的把我们医护团队建好,才能够打造强而有力的队伍,用精心尽心的服务,用创新高质量的诊疗技术,为患者服务,为民众健康服务。”栾斌说道。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