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丨玉钺:权力之瑞器 身份之象征

博物院丨玉钺:权力之瑞器 身份之象征

00:00
02:54

春秋时期的墓,如果要猜测墓主人的身份,大概率可以从他的墓中是否有玉钺随葬来判断。据考古显示,有玉钺随葬的墓,通常其他随葬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等级上都位居前列,显示出墓主人富有的身份和高贵的地位。

玉钺,玉器,春秋时期文物,长15.4厘米,上宽4.0厘米,下宽6.3厘米,厚0.8厘米。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季佗父墓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黄季佗父墓出土的这件玉钺,灰白色,体呈扁平长方形,上端窄,下端略宽并有圆弧刃,上、下刃中部有突棱,上突梭有磨损痕迹。器身一面光素,另一面饰一符号,器身两面饰有对称的齿牙,钺的上端有一单面钻孔。

许慎《说文解字》曰:“钺,大斧也,一名天戉。”钺是中国古代一种兵器,其最早起源于生产工具石斧。依据材质不同,钺一般分为石钺、玉钺和青铜钺三种。

石钺最早出现且分布地点和时期广泛,玉钺源于石钺,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商、西周,而青铜钺由玉钺演变而来,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

不同于石钺的笨重以及青铜钺威武,玉钺是择石之美以玉而制成。整体器形规整扁薄,通体磨光,一般为梯形、风字形,多具有上下两个或一个半穿孔,各边棱角分明,双面刃呈直、弧线型,刃部通常保存完好,基本无使用痕迹。有的玉钺两端还有形制固定的玉端饰,堪称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玉钺线描图

据河南博物院文博馆员梁爽介绍,不同时期,钺的功能也不尽相同。玉钺作为随葬器,首先是一种礼仪器,是军事权力的象征物。后来制作精美的玉钺,还充当祭祀的职能,象征着持有者的神圣地位。

春秋、战国之时,礼崩乐坏,礼制衰落,卿、大夫、士等新兴的贵族阶层成为社会主流,他们冲破了等级森严的礼制束缚,用玉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玉器制品不再以祭祀的神玉、表示身份的瑞玉为主,转向追求现实生活之美的配饰玉和装饰玉方面发展,因此代表战争、杀伐的玉钺已经很少。本文所介绍的这件玉钺,堪为这一时期玉钺的代表。

玉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从制作工艺上看,新石器时期质朴、简单,到了商周时期,逐渐精美、复杂;雕琢技法也由一开始的粗线几何纹阴刻到后来出现图纹多样的浮雕;功能上,玉钺一出现就代表着权贵和王权,经历了从兵器到法器、从实用器到礼器,最后直至消失的演变过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