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个自媒体发布“深圳频频建大学”的消息,撩拨着网友的神经。
伴随着还有不少疑问:深圳为何这么干?有无必要?和以往高校办学方式比,深圳办大学的模式有何特征?大学和城市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百年老校的价值以及大学需要沉淀等传统认知,是否已遭到挑战?
围绕上述问题,在深圳,红星新闻记者近日和资深深圳研究者俞师进行了对话。上世纪80年代末起,俞师就在深圳的大学、政府机关、智库工作,见证着深圳办大学的整个历程。“好城市可以成就更好的大学。大学和城市、产业是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关系。”“大学不主动融入城市、对接产业,不主动与国际接轨,就会使教育和现实脱钩,就会令自身变得生冷、孤傲,甚至失去价值。”“好的大学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沉淀——但没有这个沉淀的过程,未必就不是好大学。”……和俞师深聊发现,深圳办大学的实践正颠覆传统办学的一些逻辑和认知。
以下是红星新闻和俞师的对话——
2020年6月30日,深圳市民中心广场的建筑倒影。图据IC photo
01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为何还自办高校?
红星新闻:最近,互联网时不时就出现“深圳频频建大学”等字眼。事实上,深圳开始“频频建大学”可追溯到什么时候?目前在深大学的发展情况如何?
俞师:深圳最早办大学可追溯到1983年,当时教育部批准设立深圳大学后,深大就肩负着为特区培养人才和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探路的光荣使命。上级很重视深大建设,当时组织北大援建中文、外语类等学科,清华援建电子、建筑类学科,人大援建经济、法律类学科,一大批知名学者云集深大,为深大后来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深圳下决心办更多高水平大学是从2000年开始。2000年10月,深圳市政府和清华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设立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01年1月,深圳市政府和北京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设立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01年5月,深圳市政府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设立哈尔滨工业大学……此后,2007年,深圳市政府筹办南方科技大学,4年后的2011年开始招生。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校区成立;2015年11月,中山大学校区开始设立。2016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批准设立……截至2022年,深圳市有14所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15.53万人。加上成人高等学校的在校生,总共不超过20万人。
此外,如果加上还在建设中的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有15所大学。但除深大外,其他的办学规模普遍不大。
深圳大学南图书馆。图据图虫创意
红星新闻:深圳这样一座土地少但经济发展很不错的城市,可以通过产业发展来吸引人才,为什么还要办大学?
俞师:深圳办大学的过程,确实也存在这样的不同看法。有观点认为,深圳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没必要再拿出更多土地建设大学,毕竟深圳国土面积还不到2000平方公里。但从现在看,当初深圳决定办大学的决策是正确的,理由有以下四点:
一是国家和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要求。深圳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后,已从“山寨之城”转变为“创新之都”,不仅拥有华为、大疆、腾讯、比亚迪等大企业,且有很多“铺天盖地”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万3千多家,商事主体达到400多万户。
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深圳的经济已是以创新经济为主体。随着产业急剧裂变,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急剧扩大,客观上需要更多大学支撑起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深圳人才公园。图据图虫创意
二是城市发展和经济体量需求。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中,深圳GDP位居第三,在全球城市经济规模排名中,大约排到第十位,深圳工业总产值已连续4年超过上海,成为中国工业城市第一城。深圳经济体量甚至超过内地很多省份,但是与其他一线城市和内地省份相比,深圳高校和在校大学生都是较少的,人才供给难以满足深圳高质量发展需要。
三是大学对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过去,改革开放是深圳的特色和优势。但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改革和开放,呈现万马奔腾的城市竞争和发展新格局,改革开放也已不是深圳独有。从目前城市竞争格局看,大学富集的城市,越来越展示出竞争优势,后发优势越来越明显。
大学对地方创新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过去从发现、发明到成果转换,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现在大大缩短了这一进程,从发现、发明到成果转换,可能3年至5年就形成一个新产业。深圳创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大学来提供人才支撑,进行赋能。
四是自办大学可更好对接城市和产业发展需求。深圳的大学,特别强调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特别强调对接未来前沿科技的需要,所以深圳十几所大学,只有一所综合性大学,其他都是瞄准一个或几个领域发力。深圳自己办大学,就可围绕自身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提前谋划,以更好让教育和培养对接城市和产业发展需求。
航拍深圳大学城,俯瞰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风貌。图据图虫创意
02
“抱养”模式的大学
缺乏历史沉淀效果会好吗?
红星新闻:从目前看,在深圳的大学,除深大、南科大等是深圳“亲生”的,深圳与其他总部在外地的高校合作办学,多少有点类似于“抱养”的办学模式,这些“抱养”的大学在深圳缺乏历史和沉淀,效果会好吗?
俞师:无论与北大、清华、哈工大,或与香港中文大学等在深圳合作办学,从目前成效和学生选择看,都非常被看好。有的高校深圳校区的录取分数线比在总校还要高很多。
录取分数线尽管不能代表全部,但这是高校水准的重要参考指标。哈工大深圳校区官网也提到,目前深圳校区已形成以院士为引领、“四青”为主体的“大师+团队”的人才格局。北大深圳校区官网也宣称,该校区是北大创建国际一流大学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我调研还发现,由于和产业联系密切,这些高校在深圳的实验室以及教师个人研究成果比在总校的更为突出。
红星新闻:这是不是意味着,大学的积累和沉淀已没有那么重要了?深圳的办学实践能给其他地方带来哪些启发?
俞师:我们传统的观念和逻辑是,好大学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沉淀——但从实践看,没有这个沉淀的过程,未必就不是好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1991年才创办,其真正招生办学则更晚些,但这并不影响其拥有全球大学前100强的实力。但我们一些拥有上百年历史的高校,至今都无法拥有和港科大相抗衡的实力。
此外,一些原本实力不错的高校,在历经岁月洗涤后,其发展反而不如一些新兴的高校。这说明岁月沉淀下来的不一定都是精品和实力,也可能是被时代和同行淘汰下来的。特别是科技型、应用型的大学,如果其不主动融入城市、对接产业,不主动与国际接轨,就会使自身教育和现实脱钩,就会令自身变得生冷、孤傲,甚至失去价值,这需要警惕。
红星新闻:也就是说,城市、产业和大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俞师:教育部当年批准创办深圳大学时,广东省内获准和深大同批的有不少高校。但经40年发展,多数普遍弱于深大,和深大差距越来越远。
另外,一些高校在深圳设分校后,不仅研究成果更多,学校知名度也得到很大提升。一个好的城市可以成就更好的大学。大学和城市、产业是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关系。现在小孩上大学,既要选大学,还要选城市。
一个优秀的城市、卓越的城市、国际化的城市,可以为大学提供更好的创新土壤,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在开放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城市的特性会影响大学的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一所大学也会对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可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可以为城市发展持续提供人才,可以推动城市创新。
南方科技大学。图据图虫创意
03
深圳办学模式
其他城市可以复制吗?
红星新闻:深圳办大学似乎更倾向于理工类,这是不是深圳办学的一个特点?此外,还有哪些特色?
俞师:在专业设置上,在深圳成立的高校确实倾向于理工科,这是城市产业发展的需要。深圳不惜花重金办大学,就是希望对接现实需要,就是希望培养出符合深圳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以赋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深圳的大学更加强调高起点,高质量。今年刚开始招收本科生的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听说分数线都过了一本线。像港中文、南科大、哈工大,录取分数线在整个广东省都名列前茅。
深圳的大学更强调国际化,专业课程的设置,强调国际对接,老师的水准也按照国际高水平进行要求,授课过程中,一些在深圳的著名高校,通常是双语教学,如涉及到国际法授课的教授,有不少是来自美国等地的外教。
合作办学中,主要是深圳市政府出资,其招生规模普遍不大,有的在校生就一千多人,多的一万多人。因此,深圳合作办学更突出高质量教育的培养模式。
红星新闻:深圳等发达地区对名校直接进行“抱养”的办学模式,是否对欠发达地区带来不公?其他地方可复制深圳的做法吗?
俞师:教育公平主要是指向基础教育,而不是大学教育。另外,深圳GDP相当于内地一个省的经济总量,但深圳的大学就十来所。一些经济远弱于深圳的省份,也有80多所大学。
此外,和其他一二线城市相比,比如广州、武汉等高校的在校生超百万人,但深圳在校的大学生不超过20万人。事实上,深圳人口并不少,常住人口接近2000万人。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现有大学资源分配对深圳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深圳的这种办学模式,实际上是对深圳这个迅速崛起的“一夜城”的教育资源缺乏的补偿,是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新城市的资源配置,目前在国内具有像深圳这样特殊的城市属性和禀赋的还不多。
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使命,其他地方,不一定要复制深圳的办学模式。此外,哪怕复制,相关高校愿不愿去那里办学也是个问题。
因此,对其他地方来说,关键是要结合城市和地方发展需要,办出地方和专业的特色与水平来。
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图据图虫创意
红星新闻:高校办学过程中,深圳如何处理好“亲生”和“抱养”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被“抱养”者和其“亲生父母”的关系?会不会深圳分校做得更好,反而引发总校领导以及总校所在地方领导的不安?
俞师:无论“亲生”还是“抱养”,深圳高等教育在为地方育才的同时,也是在为国育才。所以,深圳一视同仁,给予的财政支持也落实到位,足额保障,所以它们都过得挺好,相处融洽。分校做得好,其实对总校的品牌和影响力也是提升。
此外,深圳在办大学过程中,尽管投入很大,但建好后,办学的主导权会移交给高校,深圳校区是在总校的全面领导下发展的,如果有什么成绩,毫无疑问就是总校的成绩。所以大家合作很愉快。深圳领导有这样的胸襟和格局,相信总校或总校所在地的领导者也有这样的格局和胸襟,大家都在为国育才。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