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毛岸英称呼朱德为“同志”,毛主席不悦:连我都要叫老总

1946年,毛岸英称呼朱德为“同志”,毛主席不悦:连我都要叫老总

00:00
06:17

在毛岸英28年的人生历程中,他和父亲毛主席一直聚少离多。毛岸英8岁时就和父亲天各一方,直到1946年初从苏联回国后,才有了和毛主席长期团聚的机会。

毛岸英回国时,尚在病中的毛主席曾亲自前往机场迎接。父子二人已经十几年没有见面,两人分别时,毛岸英还只有五岁,此时已经成长为二十多岁的青年,眉宇之间透着一股英气。

再见面时,毛主席心里十分的激动和欣慰,他拍拍儿子的肩膀,又摸摸儿子的头,高兴的说:“好啊,回来就好!”然而,父子刚刚团聚还不到一个月,毛岸英就挨了毛主席的批评,这是怎么回事呢?

毛岸英刚回国时,有关部门考虑到他对国内的情况已经非常陌生,因此并没有给他安排工作,想让他先熟悉一下国内的环境。

刚回国的毛岸英,对延安的一切也喊到十分新奇,经常出现在宝塔山下、延安城内。毛岸英特殊的身份、高大帅气的外表及笔挺的苏军制服使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成为焦点。

偏偏毛岸英口才又特别好,举手投足还透着一股“苏联范”,因此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毛主席得知此事后,觉得这样影响很不好,于是便想找毛岸英谈一谈。

恰巧这天,毛主席忙完了手头的工作,外出散步,一抬头就看见毛岸英正骑着马在四处转悠,顿时便有些生气。

毛主席让警卫员把毛岸英喊了过来,对他说:“毛岸英同志,你好大的威风哟!”毛岸英听出了父亲的弦外之音,立马问道:“爸爸,我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请您批评。”

“我问你,这马是从哪里来的?”

“噢,这马是朱德同志的,是他让我骑骑试试的……”毛岸英怯怯的回答道。

闻听此言,毛主席的脸色立刻变的严肃起来,他用非常严厉的口气说道:“什么?你口气不小啊,竟敢称呼朱老总叫同志?连我都要叫老总!”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主席同朱老总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自井冈山会师后,“朱”和“毛”这两个字就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朱老总在关键时刻总是给予毛主席最坚定的支持,而毛主席对朱老总也是相当尊重,总是称呼他为“老总”。

毛岸英被父亲严厉的语气吓坏了,他急忙解释说:“爸爸,我在苏联时都是这样称呼的,包括斯大林同志,苏联人民都是直呼其名的…”然而,毛岸英话音未落,就被毛主席给打断了:“那是在苏联,现在是在中国!你啊,还是入乡随俗的好…” 说罢,毛主席生气的拂袖而去…

后来,毛主席将一套自己穿过的灰布棉军装送给了毛岸英。此外,毛主席还语重心长的告诫毛岸英:来到延安,必须要收起在苏联时的“洋派头”,要虚心的向每一个人学习,才能真正的认识和了解中国革命。

此刻的毛岸英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他向父亲保证,自己一定会虚心学习,成为一个对革命有用的人。

从那之后,毛岸英便脱下了苏军制服,换上了父亲送给他的灰布棉军装,他主动要求尽快参加工作,为革命出一份力。但毛主席却表示,在参加工作之前,应当接受劳动,读一读延安的“劳动大学” ,毛岸英再一次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他愉快的接受了父亲的建议。

1946年的春节刚过,毛岸英就来到延安郊外的农村,拜当地农民吴满友为师,开始劳动锻炼。在那里,毛岸英和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用勤劳赢得了人们的尊重。陕北人民的质朴、善良也使得毛岸英对农民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和劳动的价值。

几个月后,毛岸英结束了劳动锻炼,回到了延安。毛主席看着儿子黑红的脸膛和满是老茧的双手,欣慰的说道:“好啊,看来你劳动的这一课是补上了,而且成绩还不错!”

不久后,在毛主席的安排下,毛岸英远赴山西临县参加了土改工作。他从不以身份特殊自居,而是深入到当地的贫苦百姓中间,访贫问苦,体察民情。几个月下来,毛岸英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更加的深厚,也感受到了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在毛主席的谆谆教导下,毛岸英逐渐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人,最终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历史将永远铭记他!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