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叶《宝水》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河南茅奖得主数量全国第一

乔叶《宝水》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河南茅奖得主数量全国第一

00:00
09:56

2023年8月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公布,河南70后作家乔叶的《宝水》上榜。

乔叶,1972年出生,河南省修武县人,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和散文创作,已发表小说作品和散文两百余万字,代表作有《最慢的是活着》《认罪书》《走神》等。此前,乔叶多部小说入选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已获得人民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2010年,乔叶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作品被译介到英国、西班牙、俄罗斯等多个国家。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宝水》,首发于《十月·长篇小说》2022年第4、5期,单行本于2022年11月推出,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一个村庄从传统型乡村到文旅特色型乡村的转型故事,是具有强大的现实感、鲜明的时代感和自觉的文学使命感的新乡土写作,也是乔叶的长篇突围之作。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这一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自设立以来一直深受文学界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也成为中国长篇小说创作成就的重要标志。

据统计,包括乔叶在内,目前共有10位河南籍作家获得过茅盾文学奖,数量居全国第一,占全部获奖者数量的五分之一。

最早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河南作家是魏巍和姚雪垠,两位作家分别凭借《东方》和《李自成》获得在1982年评选的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魏巍,1920年出生,河南郑州人。1950年,魏巍以部队文化工作者的身份奔赴朝鲜战场,所发表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1978年,魏巍长篇小说《东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个英雄团为中心,把前线和后方穿插交错起来进行描绘,通过对朝鲜战场和中国农村阶级斗争的描写,展现了中朝两国人民进行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姚雪垠,1910年出生,河南邓州人。1957年,姚雪垠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到1999年这部鸿篇巨制才初步完成,共计五卷。

《李自成》第2卷名为《商洛壮歌》。它成功地刻画了李自成、崇桢帝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李自成思想性格上的变化,崇桢皇帝维护风雨飘摇之中的政权时的宵衣旰食,都是具有深度和广度之笔。其次,小说在明末清初的社会生活场景上颇费笔墨与心思,从宫廷到战场,从都城到乡野,都不乏生动描写之处;从政坛角逐到沙场交锋,从典章礼仪到人情风俗,描摹大多翔实逼真。

1985年,河南作家李準以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李準,1928年出生,河南洛阳人,曾担任喜剧电影《李双双》的编剧,并凭借该片获得第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

《黄河东流去》分为上、下两集,其中上集完成于1978年,下集完成于1984年,最初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该书以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溃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一千多万人遭灾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黄泛区人民从1938年到1948年经历的深重灾难和可歌可泣的斗争。

2005年,河南作家柳建伟凭借长篇小说《英雄时代》、宗璞凭借长篇小说《东藏记》分别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柳建伟,1963年出生,河南南阳人,军人出身的他擅长军事题材的文学创作。

《英雄时代》2001年4月首次发表于《中国作家》第4期,同年出版单行本。该小说大开大合,以一个红色家族的几个主要人物在北京和西南中心城市的命运沉浮为主线,描绘世纪之交社会变迁的壮阔图景,既写出物质狂欢时代物欲横流对正常秩序的破坏,也写出时代英杰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理想、信仰的坚守,对丑恶的抗争和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宗璞,1928年出生,祖籍河南唐河,父亲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

《东藏记》首次出版于2000年。该小说人物以明仑大学历史系教授孟樾、夫人吕碧初和女儿孟离己、孟灵己等一家人为轴心,放射至孟樾教授的亲朋好友同事周围近百人,写出从京城南下的一群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中的个人遭遇、情感经历,以及心灵成长的历史。

2008年,周大新以《湖光山色》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周大新,1952年出生,河南邓州人,是著名的军队作家。

《湖光山色》是一部反映丹江口水库建设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出版于2006年4月。该小说以曾进城打工的乡村女青年楚暖暖为主人公,讲述她回到家乡楚王庄之后自立自强,不断开拓进取,通过乡村旅游带领全村脱贫并坚持不受权钱腐蚀的故事。小说融入周大新对中国乡村生活的独特理解,既书写了乡村表层生活的巨大变迁和当代气息,同时也展现乡村中国深层结构的坚固和蜕变的艰难。

《湖光山色》深情关注着我国当代农村经历的巨大变革,关注着当代农民物质生活与情感心灵的渴望与期待。在广博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上,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命运沉浮,来探求我们民族的精神底蕴,这是《湖光山色》引人注目的特色与亮点。

2011年,刘震云以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刘震云,1958年出生,河南新乡人,恢复高考后以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一句顶一万句》分为两部:《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上部“出延津记”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前期的河南农村,一个孤独无助的农民———吴摩西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她,他不得不走出延津;下部“回延津记”记述了吴摩西养女巧玲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走向延津的故事。一去一来,延宕百年。故事看似简单,但回味悠长。书中的人物绝大部分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

《一句顶一万句》建立了极尽繁复又至为简约的叙事形式。通过塑造两个以“出走”和“还乡”为人生历程与命运逻辑的人物,形成了深具文化和哲学寓意的对称性结构,在行走者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缘起缘尽中,对中国人的精神境遇做了精湛的分析。刘震云继承了“五四”的文化反思精神,同时回应着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在向着中国之心和中国风格的不懈探索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原创性成就。

2015年,李佩甫凭借长篇小说《生命册》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李佩甫,1953年出生,河南许昌人。

《生命册》出版于2012年4月,是李佩甫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这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个人五十年的心灵史。追溯了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轨迹,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

《生命册》的主题是时代与人。在从传统乡土到现代都市的巨大跨越中,李佩甫深切关注着那些“背负土地行走”的人们。他怀着经典现实主义的雄心和志向,确信从人的性格和命运中,可以洞见社会意识的深层结构。《生命册》以沉雄老到的笔力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快与慢、得与失、故土与他乡、物质与精神,灵魂的质地在剧烈的颠簸中经受缜密的测试和考验,他们身上的尖锐矛盾所具有的过渡性特征,与社会生活的转型形成了具体而迫切的呼应。《生命册》正如李佩甫所深爱的大平原,宽阔深厚的土地上,诚恳地留下了时代的足迹。

2019年,李洱凭借长篇小说《应物兄》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李洱,1966年出生,河南济源人,在高校任教多年,曾任《莽原》杂志副主编。

《应物兄》首发于2018年《收获》长篇专号秋卷和冬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8年12月出版。小说围绕济州大学儒学研究院筹备成立和迎接儒学大师程济世“落叶归根”两件事,以“应物兄”作为轴心人物,上下勾连、左右触及,相关各色人等渐次登场,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当代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生活画卷。

《应物兄》庞杂、繁复、渊博,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生活与知识、经验与思想、理性与抒情、严肃与欢闹相激荡的独创性小说景观,显示了力图以新的叙事语法把握浩瀚现实的探索精神。李洱对知识者精神状况的省察,体现着深切的家国情怀,最终指向对中国优秀文明传统的认同和礼敬,指向高贵真醇的君子之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