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过后,野三坡十渡如何重启 | 新京智库

洪水过后,野三坡十渡如何重启 | 新京智库

00:00
08:58

灾后恢复重建,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8月9日,北京市防汛救灾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举行。北京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夏林茂介绍,接下来,全市将统筹规划,全面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总的思路是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可持续发展。

8月8日,河北省委书记、省2023年洪涝灾后重建领导小组组长倪岳峰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听取灾后抢修恢复和灾后重建工作汇报,研究部署重点任务。会议强调,坚持把做好灾后重建工作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和重要民生工程,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受灾群众生活,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近期,在台风“杜苏芮”影响下,京津冀极端降雨导致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重创了野三坡、十渡等知名景区。不但景区遭受重创,旅游相关的业态也同样难以幸免。

灾后重建,备受关注。

知名景区何以常与灾害伴生

野三坡和十渡,向来是北京、河北等地游客观光度假的重要目的地。旅游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例如,涞水县以景色“雄、险、奇、幽”著名的野三坡显著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2022年,涞水县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亿元。此次洪灾给野三坡景区带来“毁灭性损毁”,无疑为旅游业的发展蒙上了阴影。

此次洪灾并不是孤例,无论野三坡还是十渡,在此之前都曾经多次发生洪灾。比如,2012年“7·21”洪灾,因为强降雨引发了泥石流灾害,造成了野三坡景区道路被堵、水电路讯瘫痪,一万多名游客被困。十渡也曾经出现过因为洪水游客被困的情况。

灾害的反复,与特殊的地质地形和水文气候条件关系密切。

野三坡和十渡,都处于太行山和燕山的交汇处,山地长时间受到侵蚀切割,地形破碎,岩体中存在着大量的裂缝。峡谷陡峭、窄而且深,再上岩体中存在着大量的碎石。

在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作用下,存在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的两个暴雨中心区,一旦雨量过大,甚至暴雨来袭,就会形成径流,极易出现积涝、山洪和山石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独有的地质地形,造就了野三坡和十渡迷人的自然风光和典型稀有的地质遗迹,但也往往与灾害伴生,是泥石流、洪水等灾害非常活跃的地方,或因为山坡陡峭发育着众多危石,或因为狭窄的沟谷难以顺畅行洪,或因为不当的旅游项目设置和设施建设增加了风险。

北京市曾对受灾严重的景区进行了调查,发现很多游客服务设施遭到破坏比较严重的区域,本身就是生态环境脆弱的泥石流易发区。针对这些情况,北京等地也积极采取了预防和治理措施,特别在2012年“7·21”后,从灾害勘查排查、预警预报、应急避险和突发救援等多个方面作出详细规定。

此外,北京市还在公园、风景名胜区全面开展了“生态敏感区”普查,将地处泥石流易发区、易塌陷区,经评估具有安全隐患的游客服务设施全部迁出。尽管如此,由于这些山水旅游资源不可移动,只要在此发展旅游业,安全隐患就很难完全避免。

将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包括暴雨在内的极端气候显著增多,降雨强度更大更集中,过往的“百年一遇”有可能会成为新常态。

近年来的经验表明,对于本来就地质地形复杂,容易发生灾害且在过往也反复发生类似灾害的景区,按照过往标准和经验进行防控,可能已经难以为继。对于相关景区的灾害防治,应该提到更紧迫更重要的位置上。

因此,要更新认识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极端气候更频繁情况下如何安全地利用好绿水青山,这是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旅游吸引物、游客的承载量,与当地契合的业态设置等的选择和优化,与气候条件相关、与地形地质相关,更与景区的安全保障紧密联系在一起。

此次一些景区承受的灾害其实就是天气、地质地形和人类旅游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道理很简单,如果在这些区域没有旅游景区或旅游活动的存在,那么旅游方面的灾害也不可能如此显著。如何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将是必须思考也必须解决的问题。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应该始终将居民、游客和从业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尽可能地预防和减轻洪灾、泥石流等灾害的威胁,在此基础上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这就需要各方对灾害天气有更充分的预判和评估,适时分析其影响范围,评估承灾体易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旅游资源易损性和风险防控能力,及时更新危险区分区。在认识风险和评价风险的基础上,力争控制管理风险,最大程度削减风险。

做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文章

景区可将灾害防治和景区重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契机。

此次,北京市对灾后恢复重建提出,总的思路是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可持续发展。而“长远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着眼长远、整体规划,优化受灾地区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而河北省2023年洪涝灾后重建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系统性解决水患问题,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各项事业发展水平。

洪灾过后,野三坡等景区的重建,应该更好地贯彻“两山理念”,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恢复建设和能力提升,在景区建设、产品开发、市场恢复和精细化运营上做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文章,也做好新时期满足大众旅游新需求的大文章。

首先,在景区建设上,根据对未来可能灾害的评估,做好整体规划,优化功能布局,对于在新条件下可能受到灾害严重冲击且难以防控的区域,要审慎甚至禁止开展旅游开发。即便旅游资源优势再明显,也一定要保证安全底线。同时要在可开发旅游的区域加大防护和备份能力,配置好避险防灾空间,做好工程治理和预防。

其次,在旅游产品开放上,适时更新旅游产品,突出时尚、体验和生态,在异地生活方式和与居民互动上做文章。更好地规范景区市场秩序,凸显景区对游客权益的保护和关怀。可以变粗放经营为精细经营,变一次性体验为可持续体验,凸显十渡和野三坡等景区的性价比,形成有吸引力的新旅游吸引物和产品。

再者,在灾后景区营销上,要将恢复营销作为当前重点,重点降低游客感知风险和成本,突出新旅游吸引物的打造和传播。

最后,要将各方的力量都动员起来。在管理部门层面,协调相关部门对旅游业重建提供支持,同时作好灾后重建资金的分配、审批、拨付、监督等严格的法律保障。另外,可采取扶持重建的政策。如对景区等旅游相关市场主体在恢复重建和经营中,给予财政、税收、金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挂账停息、债务减免、核销灾害损失、无息或低息贷款、财政补贴、恢复期间免税等。更重要的是,还要发挥市场的力量。

一般情况下,灾后重建项目多,资金缺口大。因此,管理部门需要积极引导旅游市场主体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间组织资金参与旅游业的恢复重建。特别对于公共旅游设施的恢复重建,应充分利用非政府组织和营利性机构的参与力量。

总之,当前需抓紧修复受损基础设施,科学谋划、尽快启动灾后重建,千方百计恢复受灾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让民众拥有更加安全、更加美好的新家园、景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